文宣帝高洋为解决东魏时期“百室之邑,便立州名”的政区滥置问题,于天保七年(556年)大规模裁撤郡县,共废除3州、153郡、589县,旨在精简行政层级、降低财政负担。根据《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图志》等权威资料综合考证,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将东魏魏尹改为清都尹后,辖县系数被并撤,其辖区最终确定为八县。以下是具体县名、依据及历史背景的详细分析:
1. 《魏书·地形志》的东魏魏尹领县记录
该书明确记载东魏魏尹(治邺城)领邺、临漳、繁阳、列人、昌乐、武安、临水、魏县、平邑、易阳、元城、斥漳、贵乡共13县 。这一记录为北齐调整提供了原始数据。
2. 北齐清都尹领县的缩减与新增
县数对比:东魏13县在北齐调整后仅存8县,减少的7县(列人、魏县、元城、平邑、繁阳、斥漳、易阳)未被提及,暗示被废或合并 。
新增与划入县:分邺县置成安县,与邺、临漳同治邺城;将原属林虑郡的林虑县划入清都尹,强化对太行山麓的控制 。
关键文献佐证:《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高齐受禅,仍都于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并在昌乐县条目下提到“高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间接证明魏县被废并入昌乐 。
3. 抖音百科的学术共识
抖音百科在“清都尹”词条中明确列出八县名单,并指出其来源是《魏书·地形志》与《元和郡县图志》的综合分析 。这一结论与现代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一致。
二、清都尹领县的具体名称与沿革(一)保留的县(6县)
1. 邺县
治所: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作为北齐都城,地位不变。
依据:《魏书·地形志》明确记载东魏、北齐均以邺为都,未被废除 。
2. 临漳县
治所: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与邺县同治邺城,辖区扩大。
依据:东魏已置临漳县,北齐继续保留并接收繁阳、斥漳等县地 。
3. 武安县
治所: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保留原建制。
依据:《魏书·地形志》记载东魏魏尹领武安县,北齐未废 。
4. 临水县
治所:今河北磁县西北,保留原建制。
依据:东魏魏尹已领临水县,北齐延续此设置 。
5. 贵乡县
治所:今河北大名县西北,接收元城、平邑等县地,辖区扩大。
依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北齐“省元城县入贵乡县”。
6. 昌乐县
治所:今河南南乐县西北,接收魏县地后继续存在。
依据:《元和郡县志》卷第十六魏县条中载:“高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河北道三魏县条中载:“高齐省魏县属昌乐县。隋开皇六年又分昌乐置魏县。”,《隋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繁水,旧曰昌乐。开皇六年置县,曰繁水。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焉。”。以上文献说明昌乐县在北齐未废,而是在隋大业初年(605年)才被并入繁水县 。
(二)新增的县(1县)
成安县
治所:与邺县同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依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齐“分邺县置成安县”,与邺、临漳形成三县同治邺城的格局,强化都城管理 。
(三)划入的县(1县)
林虑县
治所:今河南林州市,原属林虑郡,北齐废郡后划入清都尹。
依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齐“废林虑郡,以林虑县属清都尹”,扩大了都城对太行山麓的控制范围 。
三、关键争议点的澄清1. 昌乐县的存废问题
北齐未废昌乐县:《隋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昌乐县在隋大业初年才被废除,北齐时期仅将魏县并入昌乐县,昌乐县仍存 。
混淆的根源:部分文献因北齐“并省州县”的整体背景,误将隋代废除昌乐县的时间提前至北齐。抖音百科等权威资料已修正此错误 。
2. 易阳县的归属问题
北齐将易阳县并入襄国县:《魏书·地形志》记载东魏魏尹领易阳县,但北齐将其并入襄国县(属襄国郡),不再属清都尹 。因此,易阳县未被计入清都尹领县。
四、历史影响与学术价值1. 都城管理的精细化
新增成安县,形成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的格局,体现北齐对都城核心区的精细化管理 。林虑县的划入,则将太行山麓的战略要地纳入都城直辖范围。
2. 政区简化的示范效应
北齐通过废除列人、魏县等七县,减少政区层级,降低行政成本。这一调整为隋唐时期河北地区的政区格局奠定了基础 。
3. 地名沿革的连续性
贵乡县的扩张为唐代魏州(治贵乡)的崛起奠定基础,而成安县的设立则为后世“成安”地名的延续提供了源头 。
五、结论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魏尹为清都尹后,其辖区最终确定为八县:
1. 邺县(治邺城)
2. 成安县(分邺县置,与邺同治)
3. 临漳县(治邺城附近)
4. 武安县(治武安)
5. 临水县(治临水)
6. 贵乡县(治贵乡)
7. 昌乐县(治南乐,接收魏县地)
8.林虑县(治林虑)
这一结论的核心依据是《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图志》等权威资料的交叉印证,既符合历史逻辑,也与现代学术研究成果一致。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五区八县是指哪五区八县分别是什么(556年魏尹改清都尹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