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吃公家饭”的工作,大家第一反应往往是公务员,觉得只要在机关单位上班、干着和公共事务相关的活,就是有编制的公务员。但实际上,有4类人常被外人当成公务员,可他们不仅不算公务员,连事业编都没有,不少人自己入职后好一阵才弄明白身份区别。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避免以后再认错。
第一类是机关单位的“政府购买服务人员” 。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局、民政局、街道办这类单位,会招一些协助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比如帮忙整理档案、接待群众、做数据统计等。这些人办公地点在机关大楼,日常接触的也是公务员,外人看着和“正式工作人员”没区别,但他们签的是劳动合同,工资由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放,不属于公务员编制,也不算事业编。比如某街道办招的“政务服务协助岗”,虽然每天和街道公务员一起处理居民事务,但身份是“合同工”,社保按企业标准缴纳,晋升渠道也和公务员完全不同。
第二类是法院的书记员和检察院的司法辅助人员 。很多人看他们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穿着类似制服的服装,还会参与案件记录、文书送达等工作,就以为是“政法系统公务员”。但实际上,除了法官、检察官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的有编制人员,大部分书记员和司法辅助人员是“聘用制”——要么是单位直接签劳动合同,要么是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入职,没有公务员编制,薪资待遇也比正式公务员低不少。比如某基层法院的聘用制书记员,虽然每天跟着法官处理案件,但工资只有当地公务员的一半左右,也不能参与案件审判决策。
第三类是事业单位的“员额制人员”(非编制内) 。这里要特别说明,像医院的医生、学校的老师,很多人以为都是事业编,但现在不少地方推行“员额制改革”,比如部分公立医院的护士、乡镇卫生院的行政岗,还有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训指导老师,会采取“员额控制数”招聘——虽然工作在事业单位,享受部分事业编待遇(比如社保按事业单位标准),但不算“正式编制”,编制名额由当地财政统一控制,离职后编制不会保留。比如某县医院的员额制护士,日常工作和在编护士没区别,但晋升时会优先考虑在编人员,这就是身份上的实际差异。
第四类是**“协管类”岗位人员** ,比如交通协管员、市场监管协管员、社区网格员等。这类人经常在街头、市场、社区里开展工作,有的还穿着统一服装,不少人会把他们当成“交警”“市场监管局公务员”。但实际上,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管理”,没有执法权,身份大多是劳务派遣或公益性岗位,既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比如交通协管员只能引导交通、劝阻违章行为,不能开罚单;市场监管协管员只能协助检查商户台账,不能做出处罚决定,而且他们的工资大多由第三方公司发放,稳定性比公务员差很多。
其实区分这些岗位和公务员的关键,看“招录方式”就知道:公务员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地方公务员考试”招录,入职后有“行政编制”;而上面说的4类人,要么是单位直接招聘的合同工,要么是劳务派遣,要么是员额控制数,都没经过公务员考试,自然不算公务员。
你身边有没有人把这些岗位误认成公务员的?或者你自己在找工作时,有没有遇到过“身份混淆”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搞清楚不同岗位的区别,找工作时少走弯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控制数算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吗(常被误认成公务员的4类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