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个新闻,河南的张阿姨接了个“社保局”的电话,对方说她的社保卡被冻结,要按步骤“解冻”。结果张阿姨跟着操作,不仅银行卡里的8万养老钱没了,还稀里糊涂被贷了3万块——骗子用她的信息在网贷平台借了钱,转头就转走了。等张阿姨反应过来报警,钱早就被分散转到境外,追回来的希望渺茫。
这种事儿不是个例,我身边也有朋友踩过坑:有人接了“快递丢失理赔”的电话,填了银行卡信息后,余额瞬间清零;还有人被“孩子学校老师”的来电骗走了学费。现在的骗子太会伪装,电话里的话术一套接一套,稍微不注意就会掉进陷阱。今天就把最常见的5类诈骗来电整理出来,每个都带真实案例,大家看完赶紧转给爸妈、长辈,别让他们再上当。
第一类:“官方机构”来电,张口就要“验证码/银行卡号”
骗子最常用的套路,就是伪装成社保局、税务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这些官方单位,一开口就说你“涉嫌违法”“账号冻结”“有一笔补贴没领”,把人先吓住或者勾住,再一步步套信息。
我邻居王叔叔就遇到过:去年他接到个显示“010-12366”的电话(看起来像税务局官方号),对方说他“名下有一家公司偷税漏税,现在要冻结所有资产”。王叔叔一辈子老实人,一听就慌了,赶紧说自己没开过公司。对方“好心”说可以帮他“对接警方核实”,转接后一个自称“李警官”的人让他“证明清白”,要他把所有银行卡里的钱转到“安全账户”,还让他把收到的验证码报过去。
王叔叔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真就把6万块养老钱转了过去,转完才想起给儿子打电话,儿子一听就知道是诈骗,赶紧报警,可钱已经被转走了。后来才知道,骗子用的是“改号软件”,把来电显示改成了官方号码,所谓的“安全账户”根本就是骗子自己的账户,验证码报出去,相当于把银行卡密码直接给了对方。
提醒:官方机构绝不会在电话里要验证码、银行卡号,更没有“安全账户”!只要对方提这两个要求,直接挂电话,想核实就自己打12333(社保)、12366(税务)这些官方热线,别信电话里的“转接”。
第二类:“快递/平台客服”,说“理赔/退款”要你填信息
网购、寄快递的人多,骗子就盯着这个场景,假装是淘宝、京东、顺丰的客服,说你买的东西“丢件了”“质量有问题”,或者“账户被误判成会员,要扣年费”,要给你“理赔”“退款”“取消会员”,引诱你点链接、填信息。
我表妹就差点中招:她前阵子在网上买了双鞋,没过两天接到个电话,对方报出了她的订单号、收货地址,说鞋子在运输中被弄丢了,可以给她双倍理赔。表妹觉得信息对得上,就信了。对方让她加个QQ,发了个链接,说点进去填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就能收到钱。
表妹刚填完银行卡号,突然想起我之前跟她说过诈骗套路,赶紧停下,去淘宝找官方客服核实——客服说根本没有丢件这回事,那个链接是钓鱼链接,填了信息,卡里的钱就会被划走。后来查了一下,那个所谓的“客服电话”是虚拟号,订单信息大概率是之前网购时泄露的。
提醒:不管对方说得多真,只要要你点陌生链接、填银行卡+验证码,一律拒绝!想核实就自己打开购物APP,找平台官方客服,别信电话里给的任何联系方式。
第三类:“家人/朋友”紧急求助,说“出事要打钱”
这种诈骗最戳人心,骗子会先通过非法渠道拿到你的个人信息,比如知道你有个孩子在外地上学,或者有个朋友在国外,然后伪装成“孩子”“朋友”,用慌张的语气说“出车祸了”“被拘留了”“钱包丢了”,让你赶紧打钱到某个账户,还说“别打电话核实,越核实越麻烦”。
我同事的妈妈就被骗过:去年她接到个电话,对方声音有点像她儿子,说“妈,我在外地出差,开车撞了人,对方要私了,不然就报警抓我,你赶紧转5万块到这个账户,别给我打电话,我手机没电了”。老人家一听儿子“出事”,急得眼泪都出来了,没多想就去银行转了钱。
等晚上儿子下班打电话回家,老人家才知道被骗了——儿子根本没出差,一直在公司上班。骗子是用了“变声软件”,模仿她儿子的声音,还提前知道了她儿子“经常出差”的信息,才骗得这么顺利。
提醒:遇到这种“紧急求助”,再急也要稳住!先打家人/朋友的常用电话核实,要是打不通,就联系他的同事、同学、室友,千万别听对方的“不让核实”,越不让核实越有问题。
第四类:“贷款/办卡专员”,说“低利息/高额度”要你先交钱
现在有人急着用钱,想贷款、办信用卡,骗子就伪装成“银行专员”“贷款平台客服”,说能给你“低利息、高额度、不用查征信”的贷款,但是要先交“手续费”“保证金”“工本费”,说交了钱就能下款,结果钱交了,人就消失了。
我家楼下的张大哥就吃过这亏:他去年想创业,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在网上搜“小额贷款”,留了个联系方式。没过多久接到个电话,对方说自己是“某银行合作贷款平台”,能给他贷20万,利息只要3厘,但是要先交1%的“手续费”,也就是2000块,交了就能下款。
张大哥觉得2000块换20万贷款很值,就用微信转了钱。转完后对方又说“他的征信有点问题,需要再交5000块保证金”,张大哥这才觉得不对劲,说不贷了,让对方退钱,结果对方直接把他拉黑了,电话也打不通。
提醒:正规贷款、办信用卡,绝不会让你先交钱!不管是“手续费”还是“保证金”,都是诈骗套路,缺钱就去银行网点或者正规平台申请,别信网上的陌生来电。
第五类:“保健品/投资顾问”,专盯老人“卖产品/拉投资”
这类诈骗专门骗老年人,骗子伪装成“健康管理师”“投资顾问”,先跟老人拉家常、送温暖,取得信任后,要么推销“包治百病”的保健品,说“能治高血压、糖尿病,还能延年益寿”;要么推荐“高收益、零风险”的投资,说“买了就能赚,比存银行划算多了”。
我外婆的老姐妹李奶奶就被骗了:去年有个“小姑娘”经常给她打电话,一口一个“李阿姨”,问她身体怎么样,提醒她天气变化加衣服,还说可以免费给她寄“健康手册”。李奶奶觉得这姑娘人好,就跟她聊得很投机。
聊了半个月后,“小姑娘”说她们公司有款“灵芝孢子粉”,是“中科院研发的,能治冠心病,还能提高免疫力”,一盒要8000块,买三盒还能送“免费体检”。李奶奶信了,花24000块买了三盒,结果吃了两个月一点效果都没有,再给“小姑娘”打电话,已经打不通了,去药店问,才知道那盒孢子粉根本不值钱,就是普通的保健品,治不了病。
提醒: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更没有“包治百病”的功效;投资也没有“零风险、高收益”的好事,要是家里老人遇到这种来电,一定要多跟他们沟通,别让骗子钻了“孤独、想健康”的空子。
最后想说:防诈骗,“怀疑”就是最好的保护
其实这些诈骗套路,说穿了都不复杂,骗子无非就是抓住人的“怕麻烦”“怕出事”“想占便宜”“关心家人”的心理,用话术一步步突破心理防线。但只要咱们多留个心眼,记住这3个原则,就能少踩坑:
1. 凡是要“验证码、银行卡号”的,一律挂电话;
2. 凡是要“先交钱”的,不管是手续费还是保证金,一律拒绝;
3. 凡是“紧急情况、不让核实”的,一定要自己找渠道确认。
尤其是家里的长辈,他们对手机操作、诈骗套路不熟悉,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目标。大家看完这篇,一定要转发给爸妈、爷爷奶奶,跟他们多念叨几句,别让辛苦攒下的钱,因为一个诈骗电话打了水漂。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钱袋子,才是真的对生活负责。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拉黑以后打电话会提示什么(接电话要留神这5类来电易诈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