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起来,有些东西总是在反复出现,尤其是这个“国家受挫”的话题。如果不是亲眼见过,谁能想到如今在世界上有份量的中国,也曾有一段日子,被外人逼得喘不过气来?这说起来就像邻居家那个出息孩子,小时候也有被同学欺负、成绩垫底的时候。人啊,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没有哪个天生就“硬气”,都是受了风雨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大。
我经常跟朋友们聊起九十年代末的那段事儿。那不是电视剧里的狗血桥段,而是有血有泪的日子。外头风雨交加,内部也一时不顺。啥都不是那么回事。但真要细细回看,中国那几年怎么扛过的?怎么熬出来的?这就有点意思了。
1998年的旱灾、1999年的使馆风波……这些大家都有印象。可咱聊点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有一场波谲云诡的外交较量,是很多人忽略的:当年俄罗斯跟中国的边境问题闹得挺僵,外界一度传言,说普里莫尔斯基边疆区那头想搞点“小动作”。这压力直接给到中国外交团队,大家晚上挤在国宾馆,陈毅外孙女都发火了,说“没人有退路可选”。那段紧张劲儿,你在北京某条胡同里溜达,能切身感受到大家的疙瘩情绪——怕被欺负,怕吃亏,怕明天新闻又是坏消息。
另一头,经济上也没闲着。咱不谈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看看1998年大规模国企改革吧,那才是让无数家庭没了依靠的一场风暴。下岗的人,大多三十多,四十刚出头,这年纪经验有了,但饭碗碎了。东北老李,西南小杨,家里老人添病,小孩刚进学。那时候,“铁饭碗”成了历史。外资趁机想收购一些国有资产,坊间各种议论不休。街头巷尾总有人感叹:“咱中国,要不是自己能忍,早就被分割了。”
还不止这些。体育也是另一个“战场”。2000年前夕,咱中国足球在亚洲区预选赛上又一次错失世界杯出线权。小小的绿茵场,一下子成了无数人“国家自尊心”的出口。球迷摔电视,孩子们哭,成年人摇头,有人骂体制、有人骂命。看似离国家大事很远,但说到底,这些点滴都透着那个时代的“不服”。
其实,很多时候,老百姓看国家议题,就是这种切身的经验和情绪。1998年大水,武汉人守着江堤,一夜没合眼。小城里的饭馆东家,早上出门先看堤坝动静,怕一夜之间,房子没了,家人生死难料。那会儿,谁的手机里没两张救灾照片?谁的生活里没个邻居失踪?这些事,说起来还真是“心头肉”,比新闻里的数据和国际形势,更让人明白什么叫“风雨欲来,把人折磨得青筋直冒”。
还记得1999年使馆事件后,北京三环上的游行队伍。远远望去,全是年轻人、学生、打工族。大家举着白花布,喊着口号,但每个人脸上的紧绷,都像是在替自己争口气。这种情绪,不是某个领导说两句就能消散的,那是一种“我们绝不能再挨欺负了”的发誓。后来的那几个月,不少人在家里贴上爱国标语,单位里有无数人主动加班,希望能“干出点名堂”。其实那种劲头,到现在也难得一见。
说个闲话,我自己家那时也没吃什么好饭。爷爷退休工资缩水,妈妈工作不稳定,小孩们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种地。村里人都在嘀咕:国家要是再不硬气些,我们没准下顿饭就难办了。那时候的“自强”,是不等人喊口号的,是逼出来的。不过也正是这样,大伙更有劲儿了,谁都想熬过去,哪怕靠一口气硬撑着。
细细想,很多人就是在大事里长出了骨头。小商贩撑着满仓亏损过了冬天,下岗职工没等国家救济,自己凑钱租个铺子,丢过脸,挨过骂,也慢慢做大。年轻人考公务员,那压力大得离谱,但也有人说“咱要靠自己活着”。是啊,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血肉之躯扛起来。
过了好多年,有人回头看那几年的各种“吃亏”,会说这些是中国的“垫脚石”。但在当时,没有谁愿意挨打受气、没一个人觉得痛苦是“自然的成长”。而中国之所以能慢慢“把自己做大”,其实靠的还真不是口头上的勇气,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被推到绝路上,不妥协、不放弃。一个国家也一样,真正的底气不是GDP挂在嘴上,而是受了屈辱、遭了苦,还能憋着、扛着、死不认输。
闲聊几句,这么多年过去,有时候听到海外谁谁又指指点点,总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可一转念,咱早不是那个弱小的中国了。不管是航母下海,还是高铁入疆,小城镇开出世界工厂,谁都看得见,这一切来的不容易。如果没有那些年日子难熬,恐怕现在也没这样的自信和实力。我时常跟朋友说,要记得那些小人物的苦难和拼劲——他们才是中国响当当的底色。
讲到底,不是每个国家都会有机会把苦日子翻个身,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明天会更好”。但中国走过来了,没靠什么奇迹,靠的是挨过屈辱之后更狠地拼命。如今外边风光亮眼,国内也是一派生机勃勃。可我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是有一天,苦难又来了,这一代人还敢不敢像从前一样死扛?咱中国,会不会又闯出一条新的路?这问题,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答案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你们说的1999年的那次事件是什么梗?(1996年到1999年的4年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