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偶然看了某人去年写的【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X"与"X"】后,好奇心之下立马买了一本,拿到书还没看就发了一篇【《湘行散记》引发的胡思乱想】,然后断断续续一拖再拖直到二个多月后的今天才把全书翻完。也许是受了书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年初刚好去了一趟湘西,也许是,,,正好过了不可言状的"XX时间",于是有了这篇读后感。
《湘行散记》是我拜读的沈从文的第一部著作,如果把作者名字隐去,随意把《湘行散记》中的任何一篇文章给我看,我绝对不会把这些文章和大师挂上钩的,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吸引力。事实上沈从文15 岁当兵,21岁跑到北大旁听了一年后就开始发表作品了,然后28岁就成了武汉大学的讲师,45岁就混到了北大教授。但如果放今天,沈大师连在大学任助教的资格恐怕都没有,遑论当教授了。
有些作品,适合在沙龙里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有些作品,没有阅历就毫无感觉,譬如沈从文的作品。读了《湘行散记》,我真的有一种即刻动身的冲动,但一想到如今已不可能重复当年的水路,还能不能找到文中的景物时,又不免心灰意冷。
现在的人,会赚钱的多,做学问的少。《湘行散记》的出版方为了方便读者,特别是作为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添加了一些注解。但是,许多没必要的地方有注解,例如"天方夜谭"就是"一千零一夜",这基本上就是妇孺皆知的常识吧。"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里沈从文提到"我在武汉的一些好朋友,如顾千里、张采真……也从此在人间消失了。"有名有姓还是好朋友,但没有任何注解介绍这两个好朋友的情况。但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三年前,我因送一个朋友的孤雏转回湘西时…",却注解说"一个朋友:指丁玲"。无名无姓也能知道是丁玲,这说明什么问题?十有八九是前人早已考证过,照搬过来而已。
书中还有许多掩耳盗铃之处,就是每每遇到粗话脏话时用"XX"代替,这又何必呢?我不信沈大师当年是用"XX"的,那时又没有年审评审,大师在给老婆看的文章里都把许多不可言状的事都捅出来了,还会在乎这几个破字么?编者觉得不好意思大可不必向中学生推荐这些文章的。还有就是对"吃四方饭"的解释,书中是"吃四方饭: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此处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这明显就是南辕北辙的误导了,因为沈从文说的是"…沿河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当然,这含义在中学生面前还真不好意思开口说呢。所以呢,你推荐之前先动动脑子啊,脑子本是个好东西啊。
当年的中国,旱路难走,水路发达,沈从文当年都是一个人包一只小船,十天15块钱。船上有三个船工,一个舵手一个撑镐的一个小帮工,舵手的年薪是240吊钱,算起来折合27块多钱,2角钱就可以上岸去找个暖被窝,,,(想一想沈大师是多有钱啊)。
一个人优哉游哉,虽然青山绿水,一来一回二三十天,却着实无聊,也就只能写写文章了,原来好文章就是这么无聊出来的。想想也是,现在许多单位都是星期六不加班不正常,星期天不一定不加班,半夜领导通知第二天一上班交一份文案,外出年休下飞机第一条信息是马上回来。
初读《湘行散记》,我就觉得沈从文似乎和军队有点瓜葛,及至读到书末作者简介时,方知他15岁即已从军,同时惊诧他混迹行伍多年,竟然没有成为一个兵痞,反而成为一代文豪。惊诧中感慨沈从文出污泥而不染,不!这何止是出污泥而不染呢,这分明是你撒下一筐萝卜籽,却长出一颗山东大葱的赶脚。其实细细一想,这和我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我混迹一帮大小官们之间许多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然后又混迹于摄影圈许多年,但至今也没进入任何一个协会。
世事无常。书中记述当年沈从文从军时,一次队伍被派遣入川,行前司令让许多人回家一趟。沈从文因为晚回一天,队伍已经开拔,于是只能留守湘西驻地无所事事。不料一年后队伍返回途中在湖北遇民变,一天多一点全部四千人几乎死光光,沈的8位好友名列其中,只剩司令和副官跑了回来,当地民众也死了七千多。这有点不合理啊,都说无湘不成军,这湘军也太那个了。据说是事发突然,猝不及防之故。若不是晚归,若不是没有去追赶队伍,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湘行散记》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湘行散记》读后感心得(湘行散记读后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