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身成仁,此一成语来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对于杀身成仁的成语,现在的释义是,牺牲生命,维护正义事业。
相较于古文的原有涵义,现今释义的价值内涵已有了很大改变。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和语境中,杀身成仁,实则既有守护人性尊严的意义,又有维护人间正义的价值。
中华文化、华夏民族,发展到现今这样的兴盛局面,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和牺牲,而这就是“杀身成仁”的人生境界使然。
杀身成仁,既是对真理的坚定自信,又是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
对于人生来说:
没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就没有锐不可当、势不可挡的气势。
没有奋不顾身的气魄,就没有舍我其谁、鞠躬尽瘁的担当。
没有豪情万丈的壮志,就没有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壮美。
没有舍生取义的坚守,就没有百炼成钢、英勇就义的正气。
人格: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志士”,是立志而有志于践行或实践仁义道德之人。
“仁人”,是追求仁之人性价值和人格崇高的有志者。
“志士仁人”,之所以能“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乃缘于心中有做人的底线和生存的原则。
这一人格底线和价值原则的根基,来自心性的修为和坚守。
一个有志向之人,若能够以仁为人性和人格,以成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心中笃定信仰,坚定信念,始终不渝,为仁弘道,不畏任重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杀身成仁”的忘我精神,必能在仁为己任上勇于承担,恒毅始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后世尊崇的圣人,就在于立志以成仁,终身于弘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弘道成仁,既是在尽性致命而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又是在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而贡献社会的一个自我价值实现过程。
人的一生,一旦被赋予了价值主宰和方向矢的,就会目视前方,昂首挺胸,气定神闲,专心致志,而能夭寿不贰,坚忍不拔,欲罢不能。
在古圣贤看来,人之为人,在于成就其仁德之性,仁乃是区别于禽兽的人类本质、本性。
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做个生命有意义的人,便要以成仁为无上的价值追求。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
人心的恶不仁者,在于避免成为“禽兽不如”的小人、恶人,坚守人格的底线。
心中恶不仁,耻于不能仁,方能“无求生以害仁”。
人的心中,只有恶不仁,方能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论语·里仁》),而做个脱离禽兽的人。
一个有人格底线的人,必是“如恶恶臭”(《大学》)一样,恶不仁加于己身,使心中无生其不仁之欲。不欲于不仁,则何不仁之有?
就像人无不恶其身上生长恶性肿瘤一样,志士仁人内心无不恶于不仁。
人生一经有了为于不仁之行为,则人性底线必将丧失,人格尊严就将不保。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虽同有一个心、一个身,然不能成就己为真正人性的“仁”,那人活着岂非是行尸走肉?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仁义之性。丧失这一人性,就会是无所忌惮的小人。
“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人生若是以为“所欲莫甚于生”,则为求生而不免“害仁”,变节投降。
人生倘若以为“所恶莫甚于死”,则为了免死而不免“恶仁”,苟且偷生。
做人的底线一经崩塌,便会成为肆无忌惮的势力小人,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甚至成为泯灭人性的江洋大盗,胡作非为,残暴无道。
人的成仁,会有不同的境遇,甚至面临生死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的人生意义,犹如舍生而取义一样,旨在要求人坚守人性的原则底线。
一个人若能使自己的一生,都能坚守这一原则底线,便是真正做到了恶不仁而好仁,临难不避,大义凛然,正气浩然。
志士仁人,之所以能做到“杀身以成仁”,乃缘于好仁,而尊德乐义,不肯苟且偷生,不欲蝇营狗苟。
“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
一个人若能好仁,而以仁为至上之追求价值,就会在为仁上无有力不足之时,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杀身成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仁为人之道,闻道是知晓做人之道。
在闻道和追求真理上,有一生矢志不渝的坚守,便能尽心尽力,而无怨无憾。
一个人在成仁成人上,既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便能顶天立地,无有愧疚。
人一有了献身于道义理想的追求和志向,就会奋不顾身,允忠允诚,善始善终。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认可了做人的尊严,笃定人性的信念,就能将“成仁”的人生价值看作高于生,为此而不为“苟得”。
心中不肯“苟得”,自能见利而思义,见得而思仁,居仁由义,一以贯之。
认可了人格的尊严,笃定人生的坚守,便能恶其不仁而甚于死,而舍生取义。即使是赴汤蹈火,也会在所不辞。
人的一生,虽大概不会有杀身成仁的情境,但不能不理解杀身成仁的深刻价值内涵,真切懂得信仰的力量,坚持向死而生,珍惜生命的意义,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在所不辞相关的词语是什么(成语解读杀身成仁为真理而献身的忘我精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