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科技2023bug(抗癌博主去世引广泛关注)

粘液科技2023bug(抗癌博主去世引广泛关注)

虎云飞 2025-09-30 热文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个热搜话题引发关注:#抗癌博主小何日记去世#

抗癌博主去世引广泛关注,隐藏暗处的“果冻杀手”究竟是什么…

报媒体报道:

2月19日,28岁抗癌博主“小何日记”去世。其弟弟发布讣告:姐姐于2025年2月19日凌晨2点去世,享年28岁。该博主个人资料显示:曾是一名医学生,2019年毕业,在同年年底发现身体不适,在2020年确诊腹腔黏液性瘤并做了减瘤手术,后来复发目胸膜腔黏液瘤转移。 (津云新闻)

腹腔黏液性瘤,这个听起来像甜品名字的疾病,实则是潜伏在人体内的"果冻杀手"。

曾接诊过一名30岁女性患者,因持续腹胀就医,做CT检查显示她腹盆腔充满果冻状黏液,最后确诊为晚期腹膜假性黏液瘤。这个病例揭示了这类肿瘤的隐匿性,今天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种特殊肿瘤。

什么是腹腔黏液性瘤?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觉得既陌生又可怕。简单来说,腹腔黏液性瘤是一种在腹腔内生长、会产生大量黏液的肿瘤。别小看它,这瘤一旦出现,肚子里就像“大闹天宫”。

它是怎么产生的呢?目前研究发现,腹腔黏液性瘤大多起源于阑尾,阑尾发生病变后,里面的细胞开始“不安分”,异常增生,产生大量黏液。这些黏液在腹腔里越积越多,就像垃圾在房间里没人清理,堆得到处都是。

黏液性肿瘤区别于普通实体瘤的最大特征,是其分泌的大量黏液蛋白可达肿瘤体积的80%以上,这些黏液的主要成分是黏蛋白MUC2和MUC5AC,形成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质。

这些黏液并非简单的代谢废物。研究发现,黏液中的半乳糖-GalNAc结构能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活性,形成免疫豁免微环境。这种特性使得黏液既是肿瘤的代谢产物,又是其保护屏障。

腹腔黏液性瘤有什么症状表现吗?

患者早期基本没什么明显感觉,就像一个安静的“潜伏者”,有时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腹胀,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特征性的"果冻腹"。食欲也会变差,吃一点就觉得饱,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如果去医院检查,能看到肚子里有大量积液,就像肚子里装了个“水袋”。有医院统计显示,约68%的患者首诊时已出现腹腔多发黏液性包块。2023年一项医学研究表明,在500例腹腔黏液性瘤患者中,约70%的患者因肿瘤压迫肠道,导致肠梗阻,严重影响消化功能。更糟糕的是,它还会侵犯周围器官,像肠管、膀胱等,让患者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在CT检查上可能有以下特征性表现:CT值15-30HU的均匀低密度影,"扇形"肝缘压迹,肠管"漂浮征"。

临床误诊率高,曾有报道,27%的病例曾被误诊为肝硬化腹水,18%误诊为卵巢囊肿。病理诊断金标准需要同时满足:细胞学异型性、间质浸润、黏液湖形成。

腹腔黏液性瘤怎么治疗?

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医生会尽量把肿瘤和黏液清理干净(减瘤手术),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肿瘤像“胶水”一样,和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且,它容易复发,有的患者甚至要经历多次手术。

近年有临床实践i尝试采用"三位一体"治疗模式取得不错的疗效:

1、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42℃生理盐水联合奥沙利铂循环灌注,可使腹膜表面药物浓度达到静脉给药的20-40倍;

2、靶向治疗:抗EGFR药物西妥昔单抗对KRAS野生型患者有效率提升至58%;

3、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在MSI-H型肿瘤中展现33%的客观缓解率。

有医院数据显示,综合治疗方案使5年生存率从35%提升至61%。

面对这种并不算多见的"果冻"肿瘤,既不必过度恐慌,也要保持足够警惕。医学进步正在改写这类疾病的预后,但早诊早治仍是关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腹胀/肚子大超过2周者,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粘液科技2023bug(抗癌博主去世引广泛关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