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古诗词里的荷花🪷)

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古诗词里的荷花🪷)

良萍雅 2025-09-29 看点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历来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绘画的经典题材,荷花开在唐诗宋词里,盈盈自在香,人们都喜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荷之美言不尽,美在外表,更美在品质和精神。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秋色年年相似,却又悄然不同。荷花终归凋零,莲蓬却又留下。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赏析】本詩是首咏物诗,通过对比荷花与普通花卉的命运,赞美了荷花的自然本真之美,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首联“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以普遍现象起笔:世人通常重花轻叶,将花朵供养在金盆中,而叶片却零落成泥。这种“花叶不相伦”的对比,揭示了世俗对待事物的功利与片面。

颔联“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笔锋一转,聚焦荷花(菡萏即荷花)。荷叶与荷花相得益彰,无论是卷曲还是舒展,开放还是闭合,都顺应自然天性。“任天真”三字,既是写荷花的自由之态,也暗喻不受世俗拘束的品格。

诗人可能借荷花寄托两种情怀,对自然本真的欣赏,反对人为的刻意雕琢;自我人格的写照,如同荷花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独立与天真。

此诗语言清丽,意境脱俗,通过对荷花的赞美,展现了李商隐对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於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赏析】本詩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荷塘的生动景象。

首句“池面风来波潋潋”以动态的笔触描绘微风拂过池面,水波荡漾的景象。“潋潋”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水波粼粼的状态。

次句“波间露下叶田田”进一步刻画荷叶在波光中的姿态,“田田”形容荷叶茂盛饱满,露珠点缀其间,更添清新之感。

第三句“谁於水上张青盖”将荷叶比作“青盖”,突出了荷叶的圆润和青翠,仿佛有人故意在水面上撑开绿色的伞盖。

末句“罩却红妆唱采莲”中,“红妆”与“青盖”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可能指采莲女子或荷花,而“唱采莲”则暗示了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使画面充满生机。

全诗通过风、波、露、叶等自然元素,构建出一幅夏日荷塘的清新画卷。动静结合,既有微风水波的轻柔,又有采莲歌声的活泼。诗人以疑问句“谁於水上张青盖”引入想象,使景物更具趣味性和拟人化效果。 欧阳修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短短四句便勾勒出荷塘的丰富景象,体现了宋诗注重意境和含蓄的特点。

整首诗展现了欧阳修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畔,感受到夏日的清凉与生机。感悟:烈日之下,微风吹皱的池水闪烁着晶莹的粼光,田田的荷叶随之轻轻摇摆,宛若一幅流动的图卷。高于水面的荷叶,如一柄青色的伞盖,为粉中透白的荷花遮住了夏日的灼热阳光,也为唱着歌谣的采莲女送来阵阵清凉。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3、《采莲曲》

宋•邹登龙

平湖淼淼莲风清,花开映日红妆明。

一双鸂鶒忽飞去,为惊花底兰桡鸣。

兰桡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妩。

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

【赏析】本詩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美丽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和荷塘的迷人景色。

首联“平湖淼淼莲风清,花开映日红妆明”以宏大的视角开篇,描绘了平湖的广阔无垠和莲花的娇艳动人。湖面波光粼粼,清风徐来,莲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明艳,仿佛身着红妆的少女。

颔联“一双鸂鶒忽飞去,为惊花底兰桡鸣”笔锋一转,由静转动,以鸂鶒(一种水鸟)的惊飞引出采莲女的出场。鸂鶒被花下划动的船桨惊动,突然飞起,打破了荷塘的宁静,也暗示了采莲女的到来。

颈联“兰桡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妩”正面描写采莲女的美貌。她摇动着船桨,身姿婀娜,发髻如云,眉目如画,妩媚动人。

尾联“采采荷花满袖香,花深忘却来时路”进一步刻画采莲女的活动和心境。她采摘着荷花,衣袖沾满了花香,沉醉在花海之中,甚至忘记了来时的路,表现出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性格。

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和荷塘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采莲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采莲曲》是一首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的田园诗,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采莲女的动人风采。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4、《夏日》

宋•宋伯仁

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歇水微茫。

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赏析】《夏日》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夏日雨后的江南水乡风光。全诗通过沙鸥、野塘、微茫烟水、十里荷塘等意象,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逸闲适的情怀。

首句“数点沙鸥掠野塘”,以动衬静,描绘沙鸥掠过野塘的画面。“数点”二字,既写出沙鸥的稀疏,又暗示视野的开阔;“掠”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沙鸥飞翔的轻盈姿态。野塘的宁静与沙鸥的动态相互映衬,更显环境的清幽。

次句“雨声初歇水微茫”,点明时间背景,即夏日雨后。雨声初歇,空气清新,水面笼罩着一层薄雾,显得朦胧迷离。“微茫”二字,既描绘了水汽氤氲的景象,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朦胧的诗意。

第三句“桥边十里荷花荡”,转写荷塘盛景。桥边十里,荷花盛开,蔚为壮观。“十里”极言荷塘之广,荷花之盛;“荷花荡”则形象地表现出荷叶随风摇曳的动态美。此句色彩明丽,与前两句的淡雅形成对比,更显夏日生机。

末句“输与渔人卧晚凉”,笔锋一转,由景及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却自叹不如渔人悠闲自在,能够躺卧在晚风中享受清凉。“输与”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羡慕,又暗含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雨后江南水乡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隐逸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5、《西湖口占》

元•顾瑛

湖山堂上看荷花,乱舞红妆万髻丫。

细雨沾衣凉似水,画船五月客思家。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夏日湖山堂赏荷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传达出淡淡的羁旅愁思。

首句"湖山堂上看荷花"以地点+事件的简洁结构开篇,"湖山堂"这一名称已暗含山水相映之美。"乱舞红妆万髻丫"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荷花,将盛放的荷花比作万千发髻,又以"乱舞"赋予动态美感,红妆意象则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转句"细雨沾衣凉似水"转入触觉描写,细雨带来的凉意与五月暑气形成微妙反差。"凉似水"的比喻既写实又传神,为画面注入清凉质感。结句"画船五月客思家"点明时令与游子身份,华丽的"画船"与内心的"客思"形成情感张力,使前文所有美景都蒙上一层淡淡的乡愁。

全诗四句三层(景-感-情),由热烈渐转清冷,色彩从"红妆"到"细雨"自然过渡,最终归结于游子情怀,体现宋代写景小诗善于即景抒情的特点。五月荷花、细雨画船等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既展现江南夏日特色,又为乡愁主题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抒情载体。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6、《宫词》

明•洪贯

淡服慵妆似出家,银屏添水浸荷花。

香销日午经千遍,冰碗新尝上赐瓜。

【赏析】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宫廷女子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她在宫廷中的日常生活细节。

首句“淡服慵妆似出家”,以“淡服”和“慵妆”描绘了女子的穿着打扮,显得素雅而不事雕琢,甚至有一种出家人的超脱感。这里的“似出家”并非真的指她出家,而是形容她的装扮简约,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次句“银屏添水浸荷花”,通过“银屏”和“荷花”两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优雅的画面。银屏可能是宫廷中的屏风或装饰,而“添水浸荷花”则暗示了夏日宫廷中的清凉景致,荷花在水中摇曳,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美好。

第三句“香销日午经千遍”,写的是时间的流逝。“香销”指的是香炉中的香渐渐燃尽,“日午”则是正午时分。这里的“经千遍”可能是指女子在宫廷中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暗示了宫廷生活的单调与寂寞。

末句“冰碗新尝上赐瓜”,笔锋一转,写到了宫廷中的赏赐。“冰碗”形容碗的清凉,“上赐瓜”则是指皇帝赏赐的瓜果。这一句展现了宫廷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和享受,也反映了宫廷女子对皇帝恩赐的珍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清新,通过对宫廷女子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诗中既有对宫廷生活单调的暗示,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情感细腻,耐人寻味。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7、《夏日偶成》

明•黄幼藻

深院尘消散午炎,篆烟如梦昼淹淹。

轻风似与荷花约,为送香来自卷帘。

【赏析】《夏日偶成》是明代女诗人黄幼藻的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诗,通过描绘夏日庭院中的细微景象,展现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首句“深院尘消散午炎”直接点明环境与时间。深幽的庭院中,尘土消散,正午的炎热也似乎随之退去。“消”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尘土的消散,又暗含暑气的消退,为全诗奠定了清凉静谧的基调。

次句“篆烟如梦昼淹淹”进一步渲染氛围。篆烟指盘香或熏香的烟缕,因其曲折如篆书而得名。香烟袅袅,如梦似幻,白昼显得悠长而静谧。“淹淹”形容时间流逝的缓慢,也暗示了诗人慵懒的心境。

后两句“轻风似与荷花约,为送香来自卷帘”是全诗的精华,运用拟人手法,将轻风与荷花写得极富情致。微风仿佛与荷花有了约定,特意为送来荷花的清香而轻轻卷起帘子。“约”字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显得生动有趣。而“自卷帘”则巧妙地将风动帘卷的自然现象与人的动作联系起来,更添诗意。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夏日闲适生活的享受,以及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锐感受。没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却在景物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恬淡悠然的心境,展现了明代闺秀诗人特有的含蓄与优雅。

整首诗如同一幅工笔小品,将夏日庭院的一隅描绘得清新动人,体现了黄幼藻作为女性诗人观察细腻、笔触清婉的特点。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8、《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赏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农耕生活的智慧。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这两句描写了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水系分布。四条河流蜿蜒交错,环绕着倾斜的城郭,而后又分散成千条小溪,流遍千家万户。展现了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特点。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后两句则转向农耕生活,根据水位的深浅合理种植作物:深水处种菱角,浅水处种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则种荷花。体现了农民因地制宜的智慧,也勾勒出一幅和谐生动的田园画卷。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不加雕饰,却生动地展现了水乡的地理风貌和农耕场景。后两句“深”“浅”对比鲜明,形成巧妙的呼应,朗朗上口。表面写农耕,实则暗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生活智慧,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诗人通过描绘吴兴的水系和农耕景象,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同时也隐含了对合理利用资源、顺应自然规律的思考。这首诗因语言通俗、意境优美而被广泛传诵,尤其后两句常被引用,用以说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的道理。整首诗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智慧相结合,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是田园诗中的佳作。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9、《莲叶》

唐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赏析】郑谷的《莲叶》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莲叶的美丽和功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珍惜之情。

首句“移舟水溅差差绿”,通过“移舟”和“水溅”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小船在水面上划行时溅起的水花,以及水中莲叶参差不齐的绿色。这里的“差差绿”形象地表现了莲叶在水中的错落有致和生机勃勃。

次句“倚槛风摆柄柄香”,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感受到微风吹拂下莲叶的摇曳,每一片莲叶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里的“柄柄香”不仅写出了莲叶的香气,还暗示了莲叶的繁茂。

第三句“多谢浣纱人未折”,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没有折取莲叶。这里的“浣纱人”可能暗指西施,同时也泛指那些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人们不破坏自然之美的欣慰之情。

末句“雨中留得盖鸳鸯”,进一步点明了莲叶的功用——在雨中为鸳鸯提供庇护。这里的“盖鸳鸯”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莲叶为鸳鸯遮风挡雨的情景,还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对莲叶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珍惜。同时,诗人也借此寄托了自己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感悟:此诗犹如一幅清新自然的雨中鸳鸯戏莲图。读此诗时,仿佛和诗人一道,行舟于绿水之中,看错落有致的荷叶随风轻摇,听雨打莲叶发出的清脆之音。偶尔可见在荷叶下面躲着雨的多彩鸳鸯,时而眨着眼睛,甚是可爱。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0、《浣溪沙·荷花》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赏析】《浣溪沙·荷花》是苏轼的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词,通过对荷塘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人闲适自得又略带寂寥的心境。

上片写景,展现了一幅夏日荷塘的美丽画卷。"四面垂杨十里荷"开篇即勾勒出宏大的场景,垂柳环绕,荷花绵延十里,令人仿佛置身于荷香柳影之中。"问云何处最花多"这一问句,显得活泼有趣,仿佛词人在与云朵对话,探寻荷花最盛之处。"画楼南畔夕阳和"则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画楼南边的荷塘上,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暖色。

下片抒情,转入对内心感受的描写。"天气乍凉人寂寞"透露出词人一丝淡淡的孤寂,天气转凉,人也容易感到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则体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的一面,既然时光易逝,不如以酒消遣。"且来花里听笙歌"是词人对自己的宽慰,也是全词的亮点,暂且放下寂寞,到荷花丛中去聆听美妙的笙歌,享受眼前的良辰美景。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感到寂寞,也能在自然美景中找到慰藉。词中清新自然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1、《疏影·咏荷叶》

宋·张炎

碧圆自洁。

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

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

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

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

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

【赏析】本詞是张炎的一首咏物词,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词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描绘荷花的清丽风姿。“碧圆自洁”三句,写荷叶圆润碧绿,洁净无瑕,在浅洲远渚之间亭亭玉立,清丽绝伦。“犹有遗簪”三句,写尚未展开的荷叶像遗落的玉簪,卷曲着,不知能抵挡多少炎热。“鸳鸯密语”三句,写荷叶像车盖一样倾侧,庇护着鸳鸯,不要告诉浣纱人,以免惊扰了它们。“恐怨歌”三句,写担心怨歌惊断花风,吹碎荷叶。

下片以抒情为主,借荷花寄托人生感慨。“回首当年汉舞”三句,用赵飞燕留仙裙的典故,写荷叶在风中摇曳,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恋恋青衫”三句,写词人留恋青衫上的枯荷余香,感叹自己鬓发已白。“盘心清露”三句,写荷叶上的露珠像铅水一样沉重,西风一夜就将荷叶吹折。“喜静看”三句,写词人静看秋光如白练,倒泻半湖明月,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这首词通过对荷花的赞美和怜惜,表达了词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悟:夏去秋来,红藕香残,绿荷也随风折腰。相较于夏日的接天连叶,映日荷花给人的绚烂之景,秋日的冷月残荷更显几分凄清寂静。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2、《双荷叶》

宋•苏轼

双溪月。

清光偏照双荷叶。

双荷叶。

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背风迎雨流珠滑。

轻舟短棹先秋折。

先秋折。

烟鬟未上,玉杯微缺。

【赏析】苏轼的《双荷叶》是一首婉约动人的小令,以双荷叶为意象,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况味。

“双荷叶”既是自然物象,又暗含人间情事。荷叶成双,却“红心未偶”(花心未开),暗示着美好却未圆满的情感。“绿衣偷结”则添了几分隐秘与羞涩,似在描写少女怀春或暗藏的情愫。

开篇“双溪月”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月光偏照荷叶,更显孤高。下阕“烟鬟未上,玉杯微缺”以女子未梳妆的鬓发、未满的玉杯比喻荷叶的初生与残缺,含蓄表达了一种未臻完美的怅惘。

“双荷叶”三字重复出现,既是词牌《忆秦娥》的定格要求,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强化了主题意象。“先秋折”的重复则暗示了美好事物过早凋零的无奈。

荷叶被赋予“红心”“绿衣”的人格化描写,似在写少女情态;“背风迎雨流珠滑”既写荷叶上的露珠,也隐喻人生中风雨飘摇的际遇。

月光下的荷叶清雅绝俗,却因“未偶”“微缺”而透出孤寂,或寄托了苏轼对自身际遇(如政治失意、亲友离散)的感怀。

- **无常与脆弱**:“轻舟短棹先秋折”暗喻美好易逝,荷叶未及盛放便被风雨摧折,与苏轼其他词作中“人生如逆旅”的哲思一脉相承。

苏轼以豪放词闻名,但此词风格婉约细腻,展现了其“刚健含婀娜”的艺术多样性。词中虽无“大江东去”的壮阔,却以微小物象承载深沉情感,体现了宋词“深美闳约”的特质。

《双荷叶》如同一幅水墨小品,以简淡笔墨勾勒出荷叶的风姿与命运,含蓄传达了对人生缺憾的咏叹。苏轼将自然物象与人文情怀浑然交融,让读者在清冷的月光与摇曳的绿影中,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怅然与诗意。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3、《败荷》

宋 ·王镃

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

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

【赏析】本詩以荷花凋零后的池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抒情,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的感伤与追忆。

首句“叶无圆影柄无香”直接描绘了荷花凋谢后的景象:荷叶不再圆润舒展,荷柄也失去了往日的清香。这种对残败荷塘的刻画,暗示了繁华过后的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次句“收尽莲歌冷碧塘”进一步渲染了荷塘的冷寂。采莲人的歌声已经消失,碧绿的池塘显得格外冷清。“收尽”二字暗示了欢乐的终结,而“冷”字则强化了环境的萧瑟。

第三句“一片伤心云锦地”将视角转向荷塘的整体。曾经如云锦般绚丽的荷塘,如今只剩下一片令人伤心的景象。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盛开的荷花比作云锦,突出了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

末句“也曾遮月宿鸳鸯”是诗人的深情回忆。诗人想起这片荷塘曾经的美好:茂密的荷叶遮住了月光,鸳鸯在下面栖息。这一句通过往昔的温馨画面,更加反衬出当下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哀愁。

全诗通过对荷塘衰败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深切感伤。诗人以荷花为媒介,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诗中的“伤心”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而结尾的回忆则让这种感伤更加绵长深远。

这首诗以荷塘的变迁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感伤不是消极的,而是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怀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感悟:由繁华走向落幕的风景,总是易于让人倍感伤怀。与夏日热闹欢快的采莲盛景相比,初秋时节的荷塘少了几分繁华,多了些许清静。盛夏时节,池塘里的片片荷叶也曾为睡梦中的鸳鸯遮风挡月。如今西风吹起,天气渐凉。再如今过不久,残荷也将沉入水中,化作淤泥,滋养下一季的绿叶红花。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4、《千叶白莲花》

宋•苏辙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

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

【赏析】这首咏物诗,通过对白莲花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脱俗的品质,并寄寓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开篇即点明白莲虽生于淤泥,却洁净无瑕,其纯净之色可与天女相比。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白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临池见千叶,谪堕问何故”,诗人见到池中盛开的千叶白莲,不禁联想到它是否是从天界谪落凡尘的仙物,进一步赋予白莲超凡脱俗的神性。白莲在诗中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高洁人格和佛性禅意的象征。

“空明世无匹,银瓶送佛所”表明白莲的清净空明世间罕有,适合供奉于佛前,暗示其与佛教的关联。

“清泉养芳洁,为我三日住”,清泉象征着纯净的环境,白莲在此中保持芳洁,短暂停留后终将回归本源。

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体现了苏辙诗歌平实含蓄的风格。诗中多用白描,如“蔫然落宝床,应返梵天去”,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白莲凋零、重返梵天的画面,含蓄而富有禅意。

诗人通过对白莲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脱之思。白莲的“谪堕”与“返梵天”暗含人世无常、万物归真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世界观。

全诗由白莲的出生、盛开到凋零,层层递进,最后以“返梵天”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苏辙的《千叶白莲花》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白莲的吟咏,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佛理禅机的领悟。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寓意深刻,是宋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5、《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 ·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赏析】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夏日雨后僧舍的清新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凉的意境。

首句“僧舍清凉竹树新”直接点明地点和气候特点,雨后僧舍周围竹树显得格外清新,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次句“初经一雨洗诸尘”进一步说明这种清新感的来源,是刚刚经过一场雨的洗涤,使得一切尘埃都被洗净。

后两句“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则通过一个具体的细节描写,将雨后荷塘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微风吹动莲叶,叶上积聚的水珠滚落,诗人用“青玉盘”比喻莲叶,用“泻水银”比喻水珠滚落的样子,既形象又富有美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清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巧妙比喻,展现了夏日雨后的清凉世界,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此诗尽显雨后荷叶之静美。兰若即为寺院。一场夏雨过后,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微风一吹,停留在荷叶上的水珠也随之散落,恰似青玉盘中倾泻而下的银色水光。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6、《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赏析】这首五言绝句以莲藕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首句“根是泥中玉”,以比喻开篇,将莲藕比作淤泥中的美玉。莲藕虽生于淤泥,却洁白如玉,象征诗人虽处浊世而保持高洁品格。一个“玉”字,既写莲藕之形,更显其神。

次句“心承露下珠”,进一步描绘莲藕的内心承接着露珠。露珠晶莹剔透,象征纯净无瑕的心灵。此句以露珠衬托莲藕的内在美,暗示诗人内心的高尚情操。

第三句“在君塘下种”,点明莲藕的生长环境——君子的池塘。这里的“君”既可指君子,也可指君王,暗示诗人希望自己的才华和品格能得到赏识。

结句“埋没任春浦”,写莲藕虽被埋没在春天的水滨,却依然保持自身的纯洁。此句透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但“任”字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为境遇所困。

全诗通过对莲藕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仍坚守高洁品格的情怀,以及不为人知的淡淡惆怅。诗中既有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又有对知音的期待,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诗展现了传统文人以物喻志的典型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此诗以莲叶为题,道的是怀才不遇之叹。莲叶虽然生于淤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洁净如玉,整颗心只装的下莹润清澈的露珠。可惜的是,它没有遇到知真正懂它,欣赏它的知音,只能被世人悄然遗忘。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7、《莲叶》

宋•孔平仲

莲叶田田出水齐,清香已有晓风吹。

物华光景人谁觉,便是花开结子时。

【赏析】这首作品描绘了夏日莲塘的生机盎然,通过莲叶、清香、晓风等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后两句由景入理,暗含人生哲理,表达了对生命成长过程的深刻感悟。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首句"莲叶田田出水齐"中,"田田"二字生动描绘了莲叶茂盛相连的样子,"出水齐"则表现出新叶初长、整齐可爱的姿态。这一句从视觉角度勾勒出荷塘的整体画面。

次句"清香已有晓风吹"转入嗅觉描写,一个"已"字暗示莲花虽未开放,但清香已在晨风中飘散,引人遐想花开的盛景。

后两句转入议论:"物华光景人谁觉,便是花开结子时"。"物华"指自然美景,"人谁觉"暗示人们常忽视自然变化的微妙时刻。末句点明哲理:当人们注意到花开时,其实已经到了结果的时候,暗喻事物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而人们往往后知后觉。

整首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命过程的深刻体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含蓄深远,体现了古典诗歌"即景会心"的创作特点。世间之人,大多惊艳于朵朵莲花迎风绽放,欢喜于颗颗莲子饱满成熟时的风景。但总有一些人会为荷叶出水,亭亭而立的景象而停留,为荷叶散发出的清香而心醉。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8、《渔家傲·荷叶荷花相间斗》

宋•晏殊

荷叶荷花相间斗。

红娇绿嫩新妆就。

昨日小池疏雨后。

铺锦绣。

行人过去频回首。

倚遍朱阑凝望久。

鸳鸯浴处波文皱。

谁唤谢娘斟美酒。

萦舞袖。

当筵劝我千长寿。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日荷塘的美丽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间欢乐。

上片以荷叶与荷花的争奇斗艳开篇,“相间斗”三字赋予植物以人的灵性,暗示其生机勃勃。“红娇绿嫩”以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荷花的娇艳与荷叶的嫩绿,宛如新妆的美人。后三句写雨后荷塘的绚丽景象和行人的留恋,以“铺锦绣”比喻荷塘的繁华,侧面烘托其美丽。

下片由景及人,写主人公倚栏久望,看到鸳鸯戏水、波纹荡漾的情景,引发情思。后三句笔锋一转,写欢宴场景,“谢娘”劝酒、舞袖萦绕,气氛热烈。结尾“千长寿”的祝愿,既符合宴饮场合,又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荷花、鸳鸯、美酒等意象交织,构成一幅声色俱佳的图画。上片的静谧美景与下片的欢宴场景形成对比,动静结合。由景生情,过渡自然,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展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典型风格。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19、 《莲叶》

明·屈大均

叶小亦留雨,风吹珠不圆。

泻时惊宝鸭,花下不成眠。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富有意境的雨后场景,充满了动态美和诗意。

“叶小亦留雨”,小小的叶子也能留住雨水,展现了雨后叶子上残留的水珠,给人一种清新、湿润的感觉。

“风吹珠不圆”,风吹过,水珠不再保持圆润的形状,暗示了风的轻柔和水珠的脆弱,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画面。

“泻时惊宝鸭”,雨水或水珠滑落时,惊动了宝鸭(可能是装饰有鸭形的器物或真实的鸭子),这一句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花下不成眠”,花下的人或动物因为雨声或水珠的滴落而无法入睡,营造出一种静谧中带有轻微扰动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细微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风吹水珠、惊动宝鸭、花下不眠等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怅惘或思绪。

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如“留雨”、“珠不圆”等,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诗句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雨后微风吹拂、水珠滴落、花下静谧的场景,既有自然的美感,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或沉思,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雨后的一瞬间,情感含蓄而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感悟。此诗描绘的亦是雨后荷塘之景,语言清新活泼,意趣横生。夏日的阵雨,总是来得急,去得快。所幸有大如绿伞的荷叶,为自在漫游的小鸭子挡住了雨水。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这只小可爱渐渐进入了梦乡。待雨停后,粒粒水珠便如醉酒后的诗人,左右倾倒,随之改变形状,偶尔一不小心便滴落水中,瞬间惊醒了睡梦中的那只可爱鸭。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0、《小舟晚赏荷花》

宋•宋伯仁

天浮月景水浮天,路绕山头树绕烟。

船小小行人意适,藕花新索酒杯传。

【赏析】七言绝句,描绘了夏日傍晚泛舟赏荷的闲适之趣。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生活化的细节,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首句“天浮月景水浮天”以巧妙的回环句式勾勒出天水相映的奇幻景象:暮色中初升的月亮倒映在水中,仿佛天空浮在月影之上,而水面又倒映着整个天空,形成虚实相生的空灵画面。一个“浮”字既写出光影的轻盈感,又暗含舟行水上的微妙动势。

次句“路绕山头树绕烟”将视角转向远山,蜿蜒的山路与缭绕的烟霭构成朦胧的远景。“绕”字的重复使用,赋予静态山水以缠绵的韵律感,与首句的“浮”字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柔美和谐的黄昏氛围。

后两句转入人事描写:“船小小行人意适”以口语化的语言直抒胸臆,小船的轻巧与心境的舒畅相得益彰;“藕花新索酒杯传”则捕捉住传杯饮酒、随手折取新鲜莲花的生动细节,将赏荷之乐推向高潮。“索”字尤为传神,既表现莲花的触手可及,又暗示诗人率性而为的雅兴。

此诗典型体现了宋代文人“平淡而山高水深”的美学追求,于寻常游赏中发掘诗意,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清雅风情。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1、《鹧鸪天·赏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初秋黄昏时分的荷塘月色,以清幽雅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荷图景,同时寄寓了词人超脱尘世、向往隐逸的情怀。

上片由远及近,先写荷塘整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树影环绕,荷香弥漫;“水花晚色静年芳”化用杜甫诗句,突出秋荷的静谧之美。

接着聚焦荷花与荷叶:“胭脂雪瘦”形容荷花红白相间,清瘦高洁;“翡翠盘高走夜光”则写荷叶碧绿如盘,水珠晶莹。

下片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山黛远,月波长”以远山如黛、月光如水烘托荷塘的幽远;“暮云秋影蘸潇湘”则使画面更具空灵之感,仿佛山水与云天融为一体。

末二句“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直抒胸臆,词人沉醉于荷塘美景,愿随凌波仙子(荷花)入梦,让西风送来清凉,表达了对超然世外的向往。

“瘦”字虽有人质疑“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但此处“瘦”更显荷花的清雅高洁,若换作“腻”则失其神韵。全词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词人由宋入金后的矛盾心理,既身居高位,又渴望归隐,故借秋荷寄托淡泊之志。首词风格清丽,如月下荷塘般空灵隽永,展现了蔡松年“吴蔡体”的婉约特色,是金代词坛的咏物佳作。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2、《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

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赏析】全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荷塘的清新景致。

开篇描绘沙洲边一座赤泥小亭,柳丝垂荫,流水潺潺,一对鹭鸶在水中嬉戏,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机。“亭下响流澌”以听觉增强画面感,使场景更显灵动。

“田田初出水”写荷叶初浮水面,茂密青翠;“菡萏念娇蕊”则用拟人手法,表现荷花含苞待放的娇羞之态,语言清新秀丽。

末句“添个浣衣人”将人物融入自然,形成人景交融的意境,而“红潮较浅深”可能暗指晚霞与浣衣人面色的映衬,增添含蓄韵味。

全词工丽精巧,以题画之笔再现自然,物象(柳、鹭、荷)与人物(浣衣女)和谐统一,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美感。龚翔麟作为浙西词派代表,此作体现其婉约清丽的风格,与朱彝尊等并称“浙西六家”。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3、《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赏析】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蘋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对此诗的理解,也有人认为是写一位男子在劳作中对爱人的思念。按这样理解,这首诗就与《诗经》开篇《国风·周南·关雎》极为相似,它们都选择了渌水荡舟的背景。不过《关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于言表;而这首《渌水曲》虽也直言“愁杀”,但语气隐忍克制,如雾里看花,热泪欲零还住。《关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节十分完整,意态高雅,从容而颇具富贵气象;而《渌水曲》则似唯有无边愁怨,不着际涯,正是抉择其寂寞凄凉之状。《关雎》中,哀止于“反侧”;《渌水曲》中,心含悲凄仍不忘劳作,都可谓哀而不伤。

  《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蘋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4、《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赏析】《咏同心芙蓉》是隋代诗人杜公瞻的一首咏物诗,以荷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与高洁,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同心同德的美好情感的赞美。

首联“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以“灼灼”形容荷花的鲜艳明丽,“瑞”字则赋予荷花吉祥的寓意。“亭亭”二字描绘了荷花挺拔秀美的姿态,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从水中脱颖而出。这一联通过视觉形象的刻画,奠定了全诗清新明快的基调。

颔联“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进一步从细节上描绘荷花的形态。“一茎孤引绿”写出了荷茎的孤高与生机,而“双影共分红”则巧妙地表现了并蒂莲的特点,两朵荷花共享一枝,共同绽放,象征着同心同德的美好情感。这一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颈联“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转而从色彩和香气两方面渲染荷花的魅力。“色夺歌人脸”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荷花的艳丽胜过美人的容颜;“香乱舞衣风”则写荷花的香气随风飘散,仿佛搅乱了舞者的衣袂。这两句通过对比和联想,进一步突出了荷花的美丽与芬芳。

尾联“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由物及人,点明主题。“名莲”既指荷花的美名,又暗喻美好的品德;“两心同”则直接抒发了对同心同德之情的赞美。诗人由莲及人,表达了对高尚情操和真挚情感的向往。

全诗语言清丽,意境优美,通过对荷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与内在的高洁,并借此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赞颂。诗中“双影共分红”与“两心同”前后呼应,巧妙地将咏物与抒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咏物诗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5、《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6、《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冉冉而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静卧倍觉悠闲宽敞。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本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更加怀念故友,甚至在夜里还梦到一场。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7、《荷花》

宋•江万里

结亭临水似舟中,夜雨潇潇乱打篷。

荷叶晓看元不湿,却疑误听五更风。

【赏析】本首七言绝句以荷花为题材,通过描绘夜间雨打荷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首句“结亭临水似舟中”写诗人临水结亭,亭子仿佛漂浮在水中的小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动荡的氛围。次句“夜雨潇潇乱打篷”写夜间雨声潇潇,雨点杂乱地打在亭子的篷顶上,声音清晰可闻。这两句为后文的“误听”埋下伏笔。

第三句“荷叶晓看元不湿”转折,清晨看荷叶,原本就没有被打湿。末句“却疑误听五更风”点明缘由,原来是诗人误将五更的风声当作雨声。诗人通过这一错觉,巧妙地写出了荷塘夜色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荷塘夜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江万里是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可能寄托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正如这夜雨中的荷塘,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8、《荷花》

清•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赏析】《荷花》是清代画家兼诗人石涛的一首咏物小诗。这首诗以荷花为吟咏对象,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展现了荷花的娇美与实用价值。

首句"荷叶五寸荷花娇"直接点题,用"五寸"写荷叶之小巧,"娇"字传神地写出初绽荷花的柔美之态。次句"贴波不碍画船摇"描写荷叶贴水而生的特性,即便在画船经过时也不会妨碍船只的摇曳,展现了荷与水的和谐共生。

后两句"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将时间推移到盛夏时节,此时的荷叶已长大茂盛,足以遮挡美人的腰身。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荷叶的生长与美人身姿相联系,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文情趣。

石涛作为著名画家,其诗作也体现出画家的独特视角。全诗犹如一幅写意荷花图,既有工笔般的细节刻画,又有写意式的意境营造。诗中"娇"、"遮"等字的运用,既准确捕捉了荷花的物态特征,又寄寓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悟。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29、《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赏析】《莲花坞》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采莲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展现了王维诗歌中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的艺术风格。

诗中“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两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采莲图景。采莲人每日乘舟出没于莲塘,因“洲长”而常常暮归。一个“洲长”既点明了莲塘的广阔,又暗示了采莲的辛劳,而“多暮归”则透露出采莲人的勤劳和生活的规律性。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两句,通过一个细小的动作描写,传达出采莲人的情感和心理。采莲人轻轻摆弄船篙,生怕溅起水花打湿自己的红莲衣。这里的“红莲衣”既可理解为采莲人穿着红莲般鲜艳的衣裳,也可想象为采莲人与红莲融为一体,衣裳如红莲般美丽。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采莲人的形象更加鲜活,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

王维的诗语言向来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此诗短短二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诗人通过对采莲人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王维的诗往往含蓄隽永,此诗也不例外。诗中并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采莲人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莲花坞》是一首清新自然、情趣盎然的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采莲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全诗风格含蓄隽永,意境悠远,展现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30、《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赏析】卢照邻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后两句突然借花之自悼,实写人之自悼。此诗托物言志,情感真切自然。

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这首诗托物言志 ,为中国咏物诗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称道者大致有两点:一是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刻、镂金错彩的细微描写套路,这首诗写曲池荷,虽略带六朝余韵,然能于大处落墨,气象较为阔大。二是切物抒情,较为真切自然,婉转写来,并无造作,笔未离题而深沉之意尽蕴其中。

  这首诗作于永徽三年(652年)。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他任新都尉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羸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咸亨四年(673年),他写的《病梨树赋·序》中说:“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囷之性,何其辽哉!”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孙思邈,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常常“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衡飙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这里的“怯摇落”与《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31、《荷花》

宋•苏泂

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

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

【赏析】《荷花》是宋代诗人苏泂的一首七言绝句,以荷花为吟咏对象,通过拟人手法和清新意境展现了荷花的绰约风姿。

首句"荷花宫样美人妆"以宫廷美人为喻,将荷花比作精心妆扮的佳人,突出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宫样"二字暗示荷花天然去雕饰的华美,仿佛自带皇家气度。

次句"荷叶临风翠作裳"进一步以服饰作比,将迎风摇曳的荷叶比作美人翠绿的罗裙。一个"作"字使比喻更为灵动,赋予荷叶主动装扮的意趣,与上句的"妆"字形成呼应。

后两句笔锋转向夜景:"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中央"。诗人通过时间转换,描绘凉夜如水的情境,而"羡"字陡然插入主观情感,表达对荷花亭立水中央的倾慕。末句化用《诗经·蒹葭》"宛在水中央"的意境,既写荷花凌波之态,又暗含可望难即的惆怅。#荷花#​#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记录我的2025#​#打卡秋日随手拍##晒图笔记大赛#​#秋日生活打卡季#​#天天古诗词#​​

全诗构思精巧,由日景转入夜景,由客观描写转入主观抒情,通过时空转换层层推进。诗人以美人喻花而不落俗套,在清新自然的笔触中,既展现了荷花的物态之美,又寄托了诗人的爱赏之情,体现出宋代咏物诗"不粘不脱"的艺术特色。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古诗词里的荷花🪷,30首赏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古诗词里的荷花🪷)》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