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刚学会,“躺平”又刷屏,下一秒“emo”已经过时——每天刷手机的人,谁还没被流行语甩过几条街?
其实它们不是凭空蹦出来的。
把耳朵贴到键盘上,能听见三条暗流:
1. 旧词偷换概念——“优化”=裁员,“赋能”=加班培训,一句话把血淋淋的现实包成糖衣;
2. 方言+外语乱炖——“老铁”混“emo”,东北大碴子味配英伦丧,听着就带劲;
3. 情绪速溶包——“社恐”两个字,替你说完“想回家”的千言万语。
这三招一组合,词就长了翅膀。
去年还在豆瓣小组里小声嘀咕的“985废物”,今天已经出现在HR的吐槽PPT里。
传播路径也简单:微博热搜点火→B站二创添油→短视频配梗→全民复读。
火得快,凉得更快,能撑过三个月的都算老寿星。
有人担心汉语被“污染”,我倒觉得像给老城墙刷涂鸦——看着乱,其实生命力爆棚。
十年前谁想到“打工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谁又料到“摆烂”会被心理老师拿来开讲座?
语言自己会长,拦也拦不住。
唯一要小心的,是别让梗代替思考。
当所有不爽都缩写成“我emo了”,情绪就被一键清空,真正的烦恼还在后台运行。
下次再遇到新词,先别急着跟风,多问一句:它到底替谁说了话?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b站有内味了什么梗什么意思(今年很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