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旅游产业的颠覆与创新对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与新要求。当人工智能可以一键生成旅行攻略,在线平台重新定义酒店和交通预订,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究竟还有多大的价值?现实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路径,也让不少在校学生和从业者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旅游管理类专业现状究竟如何呢?
一、专业点新增数断崖式下跌,撤销数大幅上升近五年旅游管理类专业点新增数量断崖式下跌,在疫情冲击和行业前景不确定的背景下,各高校对于盲目增设旅游管理专业变得极为谨慎;2022年专业点的撤销数量甚至大幅超过了当年新增点数,一年内就有多达25个专业点被撤销,未来专业点的净增长将极为有限。
旅游管理类专业总体规模持续收缩,且在全国本科招生中的重要性逐年下降。招生计划人数五年间减少了近万人,而计划占比也从1.35%下滑至不足1%。
单从旅游管理专业来看,招生计划人数五年跨度减少了1531人,整体招生规模存在小幅收缩的趋势;但其在整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大类中的相对比重却是持续显著上升的,许多高校可能逐步撤销就业率较低、特色不鲜明的细分专业,同时保留了作为学科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所以专业本身的份额反而扩大。
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及其在全国本科院校中的占比,呈现连续五年同步下滑的态势。从整个行业来说,传统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资源多年持续在新兴专业的强势竞争被挤压,市场也倒逼调整,考生选择时需更加谨慎,重点关注院校的综合实力、该专业的特色方向,以及往届就业质量。
2025年所有层次的院校都缩减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招生计划,无一例外。双一流及以上层次院校旅游管理类的招生计划共计约2300多人,仅占所有招生计划的5.8%,甚至院校层次越高,招生计划的削减幅度越大。
并且海量的招生计划堆积在下层院校,对于重点院校来说虽然幅度相对较小,但仍在减少。其他院校减幅较大,其面临的生存压力最大。在生源竞争中,这些院校的专业吸引力本就不足,主动缩减规模是应对招生难和就业难的现实选择。
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文科主导、理科为辅、综合改革补充的生源结构呈现。文科生作为绝对主力占比始终稳固在54%左右;然而对于理科来说,其招生规模与占比双重下滑,生源的流失说明专业中数理基础整体可能在弱化。这与智慧文旅行业对技术型、分析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背道而驰,未来或许会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
旅游管理类47%的专业分数上涨,43%的专业分数有所下降,其中近13%的专业下降超过5分,19%的专业上涨超过5分,整体涨分群体在规模上略大于降分群体,但仍有相当比例的[-5,0)分数区间出现了明显下降。
以2025年贵州省旅游管理类专业物理类录取位次最靠前的六所重点院校为例,多数院校录取位次出现了持续小幅下滑,2025年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去年录取位次异常偏低而有所上调。
从贵州省旅游管理类专业历史类录取位次最靠前的六所重点院校来看,2025年多所重点院校的历史类录取位次相较往年有所上升,该专业在历史类考生中的报考热度有所回升。
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率虽在2022届因疫情冲击跌至谷底,旅游管理类专业因其行业特性,下滑幅度更为显著,首次且唯一一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旅游业爆发式复苏,行业用工需求急剧增加,带动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大幅跃升,不仅收复失地,更反超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始终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这一差距在毕业初期尤为明显。从五年后的长期数据看,差距得以大幅收窄。然而,收窄并不等于消失,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长期差距依然存在。
对于学生和从业者而言,需要摒弃“起薪定终身”的观念。选择这个专业意味着选择一条长期主义的职业道路,需要更关注市场、机遇和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了解历年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旅游管理就业方向有哪些(2025旅游管理类专业现状分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