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在黄昏的时候出发
搭一辆车去远方
今晚那儿有我友人的盛宴
我急忙穿好衣服推门而出
迎面扑来 是街上闷热的欲望
… …
伴随着汪峰《青春》的最后一个音调,《静静的山》这本书也合上了最后一页。如果不立即写下读后感,我怕再次翻开她却又忘了最初读完她时的感受了。
最初想买书读只是因为暑假无聊,作为一个不考研,不考公务员,无理想,无抱负,无作为的“三无青年”,大三的暑假注定是悠闲的!开始只是想买本《乔家大院》,最后想想运费还要钱,干脆再搭本书吧!然后就开始漫无目的地搜书,最后就看到了这本《静静的山》。
当当网对这本书的简介还是很棒的,让我惊讶的是,网友的评价中竟然没有一个差评,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让挑剔的中国网友竟然“统一战线”了!而最终让我确定下来买的是一个网友的书评:
“… …心里有很多关于山的梦,作为一个没有钱,没有时间的人来说,这样的行程,只能是梦。这样的书,就是用来为那点梦想找的寄托。”
他说的,也就是我想说的。年轻,就是做梦的年纪,或许你曾向往站在珠穆朗玛之巅,俯瞰群山,感受他的雄伟;或许你曾醉心于西藏,想躺在那片干净的土地,聆听朝圣者内心的呢喃,或许… …但是家庭的阻挠,工作的羁绊,经济的窘迫,心里无数个“或许”的梦抵不过一个现实的“但是”。这时,书就成了我们“退而求其次”的寄托,我们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写,构建出我们精神世界的理想地。比起作者,读者是幸福的,我们不用付诸肉体的劳累;比起读者,作者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这幸福的第一见证人。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王静本人,探路者公司,夏尔巴之类全无了解,我甚至不知道登山还有职业这一说。读完这本书,我对王静和这些登山者满满的都是敬佩!王静是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女人,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很难把她和“登顶过7座8000米雪山”的“奇女子”联系起来。
她的雪山攀登之旅开始于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之后就再也没有停下来。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玛纳斯鲁峰,珠穆朗玛峰,洛子峰… …都一一臣服于她的脚下,她遭遇过雪崩,经历过12级风,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想过放弃,但也正是因为她的不放弃,才有了今天的《静静的山》。
《静静的山》是王静的山,也是每个读者的山。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书中感受到一颗不平凡的心,一颗经历困难,却永不言败,坚强的心。我从不敢冒然揣测登山者的登山之心,或为宣传,或为梦想,或为放逐… …,我只是在书中感受一个读者的乐趣。
我一直都在流浪
可我不曾见过海洋
我以为的遗忘
原来躺在你手上
… …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我一直都在流浪可我不曾见过海洋什么歌(年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