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
《黄帝内经》论惊蛰:春气通肝,发陈出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从中医养生角度看,惊蛰时节人体阳气生发,新陈代谢加快,正是调养身体的好时机。此时养生得当,可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1
发陈出新:
惊蛰阳气初盛,人体气血从冬季“闭藏”转为“生发”,需顺应自然排出体内积滞(如痰湿、郁热),以助新陈代谢。
2
夜卧早起:
睡眠时间可比冬季稍短,但不宜熬夜(亥时入睡,卯时起身),以合“少阳初生”之气。
3
广步缓形:
运动宜舒缓(如散步、太极),忌剧烈出汗,以免耗散初生之阳气。
惊蛰(3月5日前后)是春季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的关键节气。中医认为此时肝气旺盛,易生内热,需注重疏肝健脾、滋阴润燥,同时防范“倒春寒”和风邪侵袭。以下是具体养生建议:
一、饮食调养
原则:柔肝养肝,健脾祛湿,少酸多甘。
1. 推荐食物:
绿叶蔬菜:荠菜、菠菜、芹菜(清肝火、助排毒)。
滋阴润燥:银耳、百合、梨、蜂蜜(防春燥伤肺)。
健脾祛湿:山药、薏米、茯苓、小米粥(增强脾胃运化)。
升发阳气:韭菜、豆芽、春笋(顺应春季生发之气)。
2.药膳推荐:
百合银耳羹:滋阴润肺。
山药枸杞粥:健脾养肝。
菊花枸杞决明子茶:清肝明目。
3. 禁忌:
忌辛辣油腻(如火锅、烧烤),以免助火生痰。
慎食生冷(如冰饮、刺身),避免损伤脾阳。
二、运动养生
原则:舒缓升阳,避免大汗耗气。
1.推荐运动:
晨起散步:日出后活动,助阳气升发。
太极拳/八段锦:调和气血,柔筋健骨。
放风筝:舒展筋骨,缓解眼疲劳(疏肝明目)。
2.注意事项:
运动后及时擦汗,避免吹风受寒。
过敏体质者避开花粉密集区域。
三、生活注意事项
1.穿衣保暖:
“春捂”关键期,重点护住腰腹、脚踝(防寒邪肾)。
2.情绪调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生气、焦虑(肝主情志,怒则伤肝)。
3.作息规律:
早睡早起(建议22点前入睡),顺应阳气生发。
四、针灸调理
重点穴位: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1.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疏解肝郁,降肝火。
2.足三里(膝下3寸):健脾胃,补气血。
3.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调肝脾肾,滋阴安神。
方法:艾灸或温和针刺,每周2-3次。
五、中药调理
1.肝郁气滞(胸闷、易怒):
逍遥散(柴胡、白芍、白术等)疏肝健脾。
2.阴虚火旺(口干、失眠):
六味地黄丸 滋补肾阴,或麦冬、石斛泡水。
3.湿气重(乏力、舌苔厚):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祛湿。
六、自我保健穴位按摩
每日按揉以下穴位3-5分钟:
太冲+行间穴:清肝火,缓解头痛。
合谷穴(虎口处):通络解表,预防感冒。
中脘穴(肚脐上4寸):健脾胃,助消化。
总结:
惊蛰养生重在平衡肝气与脾胃,顺应自然升发之势,同时防寒、防风、防燥。通过饮食、运动、情志、外治多方调理,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体质复杂者建议咨询中医师个性化调理。
节气
春雷响,万物长,愿您春日安康!
中医治未病门诊
中医治未病门诊通过以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论为指导,将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方法有机结合,针药灸并用、融中参西,对个体“辨体质、识未病、鉴状态、施干预、自调节”,形成了将中西医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中医健康管理医疗新模式。临床实践中对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慢性胃炎、各种肿瘤、失眠、头痛、颈椎腰病、月经病等多种疾病疗效颇佳。
通过特色头疗、五行能量罐、耳穴压豆、特色穴位贴敷、铜砭刮痧、耳部综合特色疗法、摩腹疗法、针灸、拔罐、脐药灸、药物铺灸、小督灸、火龙灸、特色腿灸、乳腺灸、中药涂擦治疗、小儿膏推、蜡疗泥灸法、中医特色中频、中医体质辩识、中医经络测试、代茶饮等理疗项目,帮助广大患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END
图文: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编审: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郭 燕
责编:党委宣传部(宣传中心) 王 斌
投稿邮箱:tyszxyy6012@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致力于公益宣传
无任何商业用途
若有文字、图片、视频设计侵权或违规
请及时告知删除
来院路线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本文来自【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关于泥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健康科普|惊蛰节气中医养生指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