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要是起歪了,孩子一开口就被贴标签。
”
昨天刷小红书,看到一条热帖:一位95后妈妈晒出龙凤胎出生证,哥哥叫“砺锋”,妹妹叫“书珩”,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夸高级,有人骂拗口,还有人直接甩来八字让楼主帮忙起名。
我盯着那俩名字,脑子里自动播放“宝剑锋从磨砺出,书卷气自华”,忽然懂了这届父母的野心:既要孩子提笔能写锦绣文章,也要孩子撸袖敢冲第一线。
我自己也刚经历取名修罗场。
娃还在肚子里,全家就开了三次圆桌会议。
爷爷翻《楚辞》,奶奶查康熙字典,老公熬夜看五行,我偷偷在备忘录里列了仨要求:好写、好喊、不撞名。
结果真到落笔那一刻,发现最难的是把“文”和“武”同时塞进两三个字里,还得让孩子以后自我介绍时不尴尬。
帖子里的“砚秋&霆夏”把我看乐了。
砚台对雷霆,秋天对夏天,一文一武,一静一动,连兄妹吵架都像在拍古装剧。
可转念一想,要是妹妹长大后想当拳击手,哥哥偏偏爱写小诗,这名字会不会反成枷锁?
评论区有人回:“名字是给外人喊的,本事才是自己的。
”点赞瞬间破万。
我把那串名字抄进备忘录,顺手划掉生僻字,留下“知书”“允武”“闻骁”。
越看越像游戏ID,但转念又觉得挺妙——打游戏都得取个响亮名号,人生更得有个开场白。
朋友劝我别太纠结:“你不如先想想,到底希望孩子先读书还是先扛事?
”我愣住,原来纠结的不是字,是我们自己没想清楚到底想养出什么样的人。
翻到帖子末尾,楼主补了一句:兄妹俩的小名就叫“小笔”“小刀”,日常喊着顺口,大名留着镇场子。
我噗嗤笑出声,这操作属实鸡贼——把文化人的体面留给外人,把江湖气的亲昵留给自己人。
忽然觉得,文武双全不一定非挤在一个大名里,拆开来用,反而更松弛。
我删掉备忘录里那些故作深沉的词,重新写了两行:
“若谷”——希望他心里永远有山谷一样的空处,装得下书,也装得下剑。
“攸宁”——盼她先安顿好自己,再决定要不要冲锋。
名字最终只是车票,目的地还得孩子自己选。
文武不打架,人才算完整。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三个字独特好听游戏名字大全(用文武双全给宝宝起名好听到爆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