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马桶配古代的茅坑,古代用的是茅坑,到底人们是怎样解决生理问题的呢,古代人用厕筹来解决这一问题称“厕简”。古代上厕不用纸而用厕筹。厕筹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毕后以水涤尽,以备下次再用。贵族之家,以锦襄盛筹,以备取用。纸张发明后,因价格较昂,仍用竹木筹。
或曰此俗传自古代印度中国寺院中皆沿袭之。《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转亏本性..虽以杨愔为宰辅,使进厕筹。”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明陶宗仪《辍耕录.厕筹》“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名曰厕筹。”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
王大将军不管这许多,脱了身上的衣服进厕所,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当然,在
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这实在让我们的文明大打折扣。
我再次想起了港剧《寻秦记》提出了这一问题。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香港特警项少龙被时空穿梭机送到战国时代的赵国,夜宿一居民家中,内急要上厕所,项少龙向老翁要“卫生纸”,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项说:“怎么擦屁股”?老翁从茅坑边拿起一块竹片说“这就是啊!请随便用”。其实古代用来代替手纸的东西很多,在清之际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记载:“凡纸质用楮树也就是一名叫榖树的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最好的纸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制作粗糙的纸为火纸、包裹纸”。又记载:“此火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
根据前面所讲述的事实,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纸根据其原料不同而分为“皮纸”和“竹纸”,但是无论何种纸都有“精”、“粗”之分,也就是里面最好的纸做工精细的纸是用来写字,而做工粗糙的纸里面百分之七十用来做焚烧祭鬼神而其中的百分之三十又为日用品。使用手纸的最早记载见于元朝,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大概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文化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
看到这,小编总是忍不住将现代的卫生纸与古代的卫生纸也就是叫厕筹的东西相比较,我们的现在卫生纸一次性的,不但干净而且还柔软卫生,而古代的厕筹却手感与体验感大大跌分了,所以我们要生在福中知福啊,我还知道古代人真会生活,古代的厕筹可以循环利用的!了解到的真多啊!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古代人上厕所是如何擦屁股的?(古人上厕所怎么擦屁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