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在小说《水浒传》里是以一个悲剧结尾,梁山好汉基本少有善终,就连领头的宋江都被用毒酒毒死了。
可是吴用明明按理说有机会活下来,为什么在宋江和李逵死后就连最后的反抗都不做,而立刻选择自尽呢?是不是吴用察觉到了什么?
《水浒传》这本书虽然讲的是造反,讲的是杀人,可是却不算一本禁书,因为作者施耐庵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这本书能过审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比如在小说里吴用的自尽就被归咎于,他对宋江的忠诚和义气,不过这种草率的解释恐怕连读者都不相信,太过于表面。
因为同样是忠于宋江的其他人,可都没有都和吴用一样在知道宋江去世的消息,选择自尽。
其实吴用这个时候已经想明白了,他们这群人从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即便是在招安之后,也永远无法融入上层建筑,反而会遭到排挤、清洗。
吴用是梁山的军师,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朝廷对梁山余党的态度,如果说当初接受招安之后还保留着一点幻想,那么在宋江死后他终于清醒了过来,幻想也随之破灭。
事实也正如吴用所预料的那样,以高俅、童贯为首的一批奸臣,为了害死这些梁山余党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作为征方腊的功臣,朝廷给宋江的待遇确实没得说,给了武德大夫的荣誉称号,还给了淮安地区的兵权。
可是这份富贵却是空中楼阁,宋江在这个位置上还没坐热乎,朝廷的御酒就到了。
宋江喝下去才发现酒里有毒,作为原先的黑恶势力团伙首领,他从来没想过,那些在东京当官的居然手比自己还黑。
皇帝御赐的酒他们都敢下毒,而且为了不被事后追查,他们下的还是慢性毒,喝完得再过好久才会毒发身亡。
宋江知道,自己最忠实的手下李逵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再度扯起梁山的大旗为自己报仇。
于是为了所谓的“忠义”之名,索性就把李逵叫来,一起喝下毒酒,死的时候也埋在一起。
还是和吴用自尽同样的逻辑,“忠义”是为了《水浒传》能过审,施耐庵给出的解释,可是这个解释一样有点太苍白了。
事实上,那个时候梁山已经没有力量再造反了,一百单八将在征方腊之后死的死伤得伤,李逵一造反,你说剩下的那些已经在体制内的梁山好汉跟不跟呢?
跟着造反就是对朝廷不忠,不跟着造反就是对老大哥宋江不义,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宋江才会选择自己“体面”,并且让李逵和自己一起“体面”。
毒酒就是清洗梁山余党的信号不过这些奸臣不仅害死了原来梁山的领头人宋江,就连出身最“干净”的卢俊义他们都不肯放过。
卢俊义当初本来是大财主,在体制内也认识不少人,征讨方腊之后他的功劳仅次于领头的宋江,被封了地方安抚使和兵马副总管。
结果和宋江如出一辙,被人在御酒里下了毒,最终在船上剧痛难忍,掉进水里淹死了。
水浒一百单八将,宋江排行第一,卢俊义排第二,他们都被暗害了,接下来是不是就要轮到他这个排第三的军师了呢?
吴用能有“智多星”的外号不是没有原因的,小说里他在军事指挥上或许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可是他对政治形势的判断却比任何人都要敏锐。
从梁山接受招安的那一刻开始,吴用就已经预见到了悲剧性的结局,招安对于梁山众将来说,表面上是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实际上却是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
朝廷同意招安也并不是真正接纳了他们这群土匪,而是本着以匪制匪的思路,利用梁山自己的军事能力去消灭方腊等其他反抗力量。
待到玉宇澄清之际,再将这些立下平叛大功的“功臣”一网打尽。
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朝历代的功臣都难逃的宿命,吴用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可能不明白呢?
原来不明白,是因为他渴望进入编制的欲望,而宋江的那杯毒酒就是朝廷对对梁山余党清洗行动的信号。
结语和宋江一样,吴用和花荣也是个聪明人,与其等着别人来给他“体面”,不如选择自己“体面”。
两人随后在宋江和李逵的墓前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吴用,你什么意思?_京报网
话说及时雨宋江-中国现代文学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水浒传》吴用的结局是什么?(宋江被害死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