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银杏科银杏属植物。银杏科仅银杏属这1个属,银杏属仅银杏这1个种。
对银杏的介绍,原北京植物园的说明标牌写得最好,言简意赅:“银杏科植物在恐龙时代很繁盛,但第四纪冰川使中欧及北美等地的本科植物完全绝种,唯有银杏一个种在我国存留下来。银杏生长缓慢,寿命也很长,从小苗到能开花结果须二十年,四、五十年之后才大量结果,因此说:公公(祖父)种的树,到了孙子才有果实收获,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的果白色,又名‘白果’,不仅能食用,还是著名的中药。但因其含氢氰酸,不能多食,以免中毒。”
《中国植物志》则提到了“系我国特产,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树木。”
银杏古时叫“檘”(枰。音“平”)、“平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华氾檘栌”之句,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则有“平仲桾櫏,松梓古度”之句。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考证:“檘,枰,即平仲木也。”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考证:“平仲,银杏也。一名檘,一名火橐木,白果,叶如鸭脚。”
《中国植物志》提示“银杏”之名出自明代《本草纲目》,不准确,实际上南宋刊刻的《绍兴本草校注》中就已有银杏条目:“银杏,世之果实。味苦、甘,平,无毒。唯炒或煮食之。生食戟人。诸处皆产之,唯宜州形大者佳。七月八月采实暴干。以其色如银,形似小杏,故以名之。乃叶如鸭脚而又谓之鸭脚子。生采取皮上肉涂(黑+干)(黑加曾),世用颇验。详本草不载,今附果部。绍兴新添。”
明代陆容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在《菽园杂记》中说:“鸭脚树实如杏,而其核中之仁可食,故曰仁杏。今云银杏,是似而非也。”
与陆容同时代而略晚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没有采用陆容的说法,而采用了《绍兴本草校注》的说法。不过他说“银杏”之名出自元代的《日用本草》,这可能是因为李时珍没有见到《绍兴本草校注》吧。《日用本草》中的内容有些与《绍兴本草校注》完全一致:“银杏,土人呼为白果,又名鸭脚。味苦、甘,平,无毒。多食生痰动风,同鳗鲡食,患软风。唯炒或煮食之。生则戟人喉。小儿食之发惊。”
《本草纲目》对银杏的释名也与《绍兴本草校注》相近:“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本草纲目》还提到银杏雌雄异株:“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
银杏的雄花呈下垂的葇荑花序状,雌花多为分成两杈而上有盘状珠座的长梗。本人拍到的花是雄花。
《本草纲目》还提到:“术家取刻符印,云能召使也。”看来古人认为银杏还有点儿特异功能呢。
据《中国植物志》提示,银杏的别名“公孙树”出自明代的《汝南圃史》。《汝南圃史》提到:“银杏,一名公孙树,言公种而孙始得食。”
银杏是长寿树种,《中国植物志》说:“各地栽培的银杏有数百年或千年以上的老树。”本人在崂山拍摄的银杏,其标牌就写着“树龄1100余年,相传为宋初华盖真人刘若拙手植。”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白果树和银杏树是相同的吗(花木春秋322银杏植物界的活化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