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哪些基本观点(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哪些基本观点(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纳喇水儿 2025-09-19 最新 6 次浏览 0个评论
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读吴庚振教授《我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轨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资深教授吴庚振老师,推出了一本潜心研究的《我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轨迹》(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4月。以下简称《历史轨迹》)。这是一部自选集性质的著作。这部著作中的39篇文章,充溢着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格,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该书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轨迹》一文指出:在我国,新闻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新闻无学论”十分流行。当时在新闻系毕业的本科生,一直被授予“文学学士”或“法学学士。”“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肇始于1979年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之后。”

《历史轨迹》将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传播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2)正名与争名——把新闻学从单纯“阶级斗争工具论”中解放出来;第二阶段(1983—1989)继承与借鉴——由传统新闻学向现代新闻学的转变;第三阶段(1989—1991)反思与审视——对新闻学研究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批判,迎接新闻传播学研究春天的到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学研究生机勃勃,发展迅猛,各地新闻院系(专业)、新闻学术机构、学术团体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联系到河北省的情况,1995年建立起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由吴庚振教授出任系主任兼系党总支书记。与此同时,许多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如“大众传播学”“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公共关系学”等,也相继引进我国。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987年新闻学正式列入我国15个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之一。从此,“新闻无学论”宣告结束。应该说,这是新闻学研究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毫无疑问,从国外引进一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新理念,对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开拓了视野,对推动学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和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比如某些人对西方国家的所谓“新闻自由”盲目崇拜、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作用片面理解、对我们的新闻工作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发生动摇,等等。《历史轨迹》对这些错误观点及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评,旗帜鲜明地捍卫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该书中的《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果真那么迷人吗?》《“软控制”——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背后》等一组文章,系统分析了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西方国家的所谓“新闻自由”,决不是“全体人民的自由,而是垄断资产阶级独享的特权”;其“绝对自由的假象,只不过是集团竞争的反映”。此外,该书还较早地(2005年)对“霸权新闻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指出霸权新闻主义“以意识形态划线,对不符合它们价值观念的国家极力抹黑,只准报道负面新闻,大搞‘颜色革命’,以达到颠覆其政权的目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对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某些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历史轨迹》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架构、主要观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核心要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对新闻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透视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也出现了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典型报道如何改革、报业结构怎样调整、新闻事业的管理体制如何革新等等。《历史轨迹》中的许多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历史轨迹》指出:“热点和难点往往是舆论的中心或重心,是矛盾的焦点,是群众情绪的‘晴雨表’。如果把社会舆论比作翻腾起伏的大海的话,那么热点和难点则是大海所涌起的一排排巨浪和一个个旋涡。所以,抓住了一个时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群众情绪的全局。”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典型报道遇到严峻挑战,如何改革,成为当时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论典型报道》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分析。文章首先对“典型”这一审美范畴之涵义,对其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和分析,并对“新闻典型”作了明确界定。然后,对我党从延安《解放日报》时期到当代典型报道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这些经验是:把握大局,面向实际:实事求是,掌握分寸:依靠党委,注意政策:深入挖掘,揭示规律。最后,对典型报道如何改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典型报道必须革新观念,比如“典型人物也是人,而不是神”,不能把典型人物“神化”;典型报道应该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典型报道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等等。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报业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下海”的严峻考验。冲浪、竞争、挑战、机遇,将是中国报业面临的时代主题。《我国报业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一文,从报业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律,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分析,指出这次结构调整,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应对策略是“不断深化改革”,树立“品牌经营战略”“规模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等。“谁能在此次市场化进程中增强自身实力,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论断。应该说,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和改革的举措,在当时还是相当新颖的,因而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对新闻评论改革创新和写作方法技巧的研究亮点纷呈

《历史轨迹》的下篇,对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若干方法和技巧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和别开生面的表述,亮点纷呈。这些论述是吴庚振老师几十年从事评论教学和研究的心得体会的结晶。

亮点之一是对党报社论改革的研究。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在党的新闻宣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报社论也遇到了严峻挑战。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社论的表现形式比较呆板,可读性较差,读者越来越少,在评论文体家族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试论党报社论的改革》一文,鲜明地提出要“增强社论的贴近性、丰富社论的表现形式”,增强社论的可读性,强化其舆论功能,同时社论改革要“力求精短”。许多观点读后令人振聋发聩。

亮点之二是对新闻小言论(小评论)的研究。吴庚振老师将小言论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来研究,指出:“新闻小言论是一种立意新巧、见解独到、生动活泼、篇幅短小的评论。”在构思立论上,它要求“立意精粹,小巧玲珑”,所表现的是精辟的一得之见,或饱含着灵慧的思想的闪光。黑格尔在谈到艺术的审美价值时说,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清洗”,才能焕发出“艺术的光芒”。小言论正是“清洗”的结晶。同时,《历史轨迹》中的《新闻评论写作片论》《新闻评论中的“喻证法”》等篇章,还对如何增强小言论说理论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小言论的审美效果,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亮点之三是对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研究。吴庚振教授对我国古代绵延一千多年的论辩艺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写出了《我国古代的论辩艺术初探》一文。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精辟论述了我国古代论辩体制的确立、论辩的方法和技巧、论辩的气势和感情等。值得铭记的六要点是:“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即物明理,形象生动”“举纲撮要,条贯统序”“起伏跌宕,神情摇曳”“外文绮交,内义脉注”等。立足当代,回望历史,本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原则,从古代的论辩艺术中吸取营养,相信会给我们以启迪,会对增强新闻评论说理论证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内含大有裨益。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哪些基本观点(张锡杰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脚印)》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