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是什么歌(关于红军长征)

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是什么歌(关于红军长征)

侍玲玲 2025-09-18 热文 4 次浏览 0个评论

你要真说起“长征”这俩字,基本没人会陌生。只要你上过小学,谁还没啃过“两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没背过那段史诗般的故事?可有件事儿,我得掰开揉碎说一遍——当年那些从血与火里走出来的老红军,他们刚往前走时,根本没一个人喊自己干的是“长征”。也不会有人跟着口号喊“我要干成中国革命史上最牛的远征”,多数人的心里其实全是问号,甚至有点茫然。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那时候,红军可不是铁板一块。有些人的脑子被对手打得嗡嗡响,领导里头的博古、李德,极度坚信洋办法,结果“碉堡战术”这四个字让无数英雄倒下。他们把中央红军死死困住,简直像慢炖锅一样,一点点收紧,连逃口气都不易。到后来,大家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必须转移,得想办法突围。可突到哪去?谁都没个底。

当时的中央,拍板的是“先分兵”:一边,萧克率着红六军团往西,一边,粟裕还只是个年轻军官的红七军团打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朝东北冲。想法很实在,一个帮着把敌人注意力从最危险的主力上分开点,另一个去跟老贺龙他们接头,在大后方续命。有人问,这种分兵,真不怕散伙打成“散兵游勇”?其实没得选,大伙子脸色都发青,憋得不行。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再说,这所谓的“西征”,其实是之后很多年才有了“长征”这个说法。有说朱德总司令在冕宁彝区竖布告,那才第一次喊出了“红军万里长征”,但你要真进过彝民聚居地去转转,才晓得那地方别说办布告,就是一天三顿可以不挨饿就谢天谢地。老朱那句“长征”,多半也就是给愿意听字的人心里任意画下了一条线。直到后来《红星报》出了啥“会合歌”,大家才慢慢习惯了新词儿。

真正让这词飞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大概是毛主席那句“这确实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话一出口,普通士兵开始口口相传,“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成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人的脊梁。可得提醒一句,一路上其实改了不止一次目的地。如果你今天走进陕北梁山脚下的村子,问起老人,可能还有人自豪地说“当年红军真是咬牙走过来的”。但如果换做1934年的红军自己,他未必知道下一步会踏到哪块土地去。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其实最初,所有人都奔着湘西去的。理由很简单——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一大家子总是比单打独斗强。湘江一仗下来,许多人脸都白了,队伍被打得断了气,伤员随地可见。毛主席那时候拉着身边几个骨干,像是大病初愈的人咬着牙硬顶,他心里其实很清楚,这路走不通。

外界往往对“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只是点到为止。可那个冬天,贵州的泥巴地冻得咯吱作响,兵还没吃上热饭,带头的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几个人时常就轮流在一块旧地图上指指点点。有人提黔北——本地百姓习惯喝苞谷酒,说话腔门又软又长,但只要和红军掺上点关系,就舍得把家底都翻出来煮。也因为这样,红军才勉强喘了口气。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接下来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平时讲这会都说决定了“路线”,其实骨子里是给老毛加上一条命。那会儿的气氛,外头下着小雨,屋里满是油灯烟子。李德和博古惯用的那套“德国办法”已被打了骨折,黔北问题接一个又一个,兵越来越老、粮越来越紧,谁也没多余心思等外部支援。张闻天、王稼祥当年也是跟博古一道从苏联学成回来的,真说关系亲厚不假,但该扛不住的时候,他们还是扭头支持了毛主席。不是简单的“私心”,而是一次次背着担架、夜里捱饿夜谈,才聊出来的信任。

你或许很难形容那段男儿间的交情。一天三顿的红薯稀饭,有时候王稼祥得用一根树枝给大家分。夜里苇席裹身,张闻天还得时不时看一眼躺在一边直喘粗气的毛主席,彼此心知肚明:命要紧,队伍要存,谁能带大家活下去,谁就是大哥。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所以才有了后来“四渡赤水”,一仗接一仗,简直像赌命。部队在水边扎下帐篷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踩着泥泞、饿着肚子,还要背上兵书琢磨逃出生天。不说别的,你要是能和贵州的老乡聊两句,他们有时还能给你讲出自家门口搭过红军锅灶的故事。甚至到现在,习水、遵义一带还有人家院墙挂着“红军锅盖,保佑平安”这样的老物件。

可事情一次次变,3个月的目标或许只有几天管用。川西、川北,听着像天高路远,其实恰是刀山火海。那边的少数民族多,有的寨子门槛高,红军刚一靠近就得提前和头人喝“拦路酒”。地里缺粮,没有支前队伍,不少师部炊事班只能煮野菜下饭。就算再难,也没什么别的法子,不改目标就是死路一条。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队伍里最怕的就是走散。比如有的一路北上,有的竟会被浪潮冲散往南走。人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得活,千万别全栽在这荒山野岭。

到了甘肃哈达铺,消息才慢慢传开。有人从陕北带来新报,“刘志丹那伙在陕北稳得很,割据一方,地方百姓日子也算好过。”一听这话,毛主席心里估计也松了口气。终于有地方能喘口气,不用再整日疲于奔命。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榜罗镇会议,就是在一间烟熏火燎的小屋里敲定了“陕北落脚”。有大伙儿至今还惋惜——红一方面军那堆硬骨头北上了,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却分路南下,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其实真不是谁坏,谁不懂事,命运洪流里,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活着,才有资格说下一步怎么走。

提到遵义会议那场翻脸,不少人口里讲得轻巧。其实那是人情、信任和理智交织的结果。博古其实年纪还轻,靠亲疏关系、洋顾问压得住场面,骨子里可怜得很。到头来,三个人抬担架、分黑面馒头、夜里谈人生,那漫长的日夜才让张闻天、王稼祥彻底服了毛泽东。这种信任,不是开个会拍板产生的,是一路风雨里熬出来的。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历史书总把这些人说得像传奇,其实很多细节粗糙得很。我曾见有老人提到,当年红军过村,孩子们围着看稀奇,觉得“兵”都是带点神秘味,说话声音大,都爱喝热汤。可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担着生死、趟过泥淖,为了“活着”一步步踩下去。谁能想到,后来的人只记住了他们最后选中的陕北,却忘了最初那么多次的彷徨、怀疑和临时抱佛脚。

所以下回谁跟你拍胸脯说,长征的目标一早就是陕北,你可别轻信。队伍走哪儿,全凭路上的险与希望不断修正。那种一路跌跌撞撞、目标反复摇摆,恰恰是最真实、最有血有肉的长征。人,难免迷茫,能一天天活下去,本身就已经够伟大。

关于“红军长征”,你可能不信,大多数人不知道三个“真相”!

说到底,这些过往早已沁进陕北高原的风,钻进山村老人絮叨的话头,留给后来人一点一滴的温热。我们没经历过那场生死攸关,只能试着在闲时夜话时,想象他们炊烟里飘浮的希望,和一次次走错路后,仰头看天的那股倔强。长征,说穿了,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跌了一跤又爬起来,不停换方向,也不敢停下脚步。最后,他们剩下的故事,我们每个人还在讲,还没讲完。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是什么歌(关于红军长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