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2188块的拌川端上来,朋友圈瞬间分成两截:有人在晒那几粒闪光的鲟鱼子酱,也有人直接开骂“割韭菜”。
镜头推到面本身,洋葱切得细如发,黄鳝弹牙,小鲍鱼薄得跟花瓣似的,汤头轻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筷子一挑确实不糊不散——好东西是真给到位,但也没法回避一个事实:吃得起的人没空吵,吵得起的人吃不起。
那声“法拉利起步”的调侃,相当于往人群里扔了鞭炮,噼里啪啦全炸在老板的脸上。
南方面食北迁后的变戏法,见过太多了。
江浙把碱水面抻出韧劲,又舍得下湖鲜,老底子杭州拌川本就讲究镬气,老板把鱼子酱、野生黄鳝、红虾小鲍鱼全套搬进去,更像是把本地卤鸭的油爆香,强行塞进米其林盘子里。
好不好吃各说各话,但它确实把杭州夜宵摊上原本十块钱就能撑到扶墙走的地气儿,抬到了必须正襟危坐、洗手拍照的高度——这种违和感比味道更先抵达舌尖。
价格离谱吗?
也分跟谁比。
上海外滩能卖两千块一份的白松露意面,大家笑笑就过去。
偏偏拌川属于记忆里的平民食物,价签往上一甩,心里自带滤镜:老子小时候两块五就吃得油光满面,你凭啥?
情绪一旦翻上来,舌头自动加辣,鱼子酱有多鲜没人关心,钱包倒被戳得生疼。
更有趣的是老板那句“杀猪”。
行话里本是自嘲,早年跑江湖宰客的意思,拿来说自己的店,摆明把买卖当成一锤子游戏。
偏偏互联网不吃这一套,流量把店名顶上热搜,又顺手把“傲慢”两个字钉死。
上海、广州、香港的博主前脚打卡,后脚评论区就开撕,一边是“值回票价”滤镜美颜,一边是“吃完也没成仙”弹幕刷屏——吵得越热闹,面价越稳,老板坐在厨房里抿嘴笑,算盘打得比擀面杖还响。
可做生意不是拍电影,高潮留不下结局。
隔壁几家小面馆趁机推出98块的“平替版鱼子酱拌川”,多加两片春笋,照样朋友圈九宫格。
老杭州人骑着电瓶车路过,抬头看一眼招牌,嘀咕一句“噱头鬼”,转身钻进巷口吃碗腰花拌川,照样满头大汗,嘴角带油。
面子和里子,总得顾一头。
说穿了,高价面食就是一道选择题:是买一次心跳,还是买长久的放心吃。
食材再好,舌头只有三寸,记不住太贵的价格,能记住的只有那口热汤滑进胃里时的熨帖。
面馆要是真想让这碗2188块从猎奇变成经典,得先把老板那张嘴缝上,再把店门开得再大点,别让人还没进门就先掂量车钥匙。
杭州的面条江湖,从来不缺热闹,怕的是热闹完只剩一地瓷片。
毕竟把鱼子酱拌进镬气的烟火里,需要的是技术;把尊重拌进客单价里,要的却是良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别人说你是跑江湖的是什么意思(杭州一老板太狂妄竟把自己的面馆称为杀猪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