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的生活】
王肃读过的《论解放区战场》 王天军/供图
在黑河博物馆的展柜中,珍藏着一本小册子——《论解放区战场》,封面上有“王肃1945.7.8”的字样,翻开后里面还题有一句话:“这个材料有留存价值。”它是1945年4月25日朱德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军事报告,是一篇阐述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佳作。这本小册子是中国共产党黑河地区中心县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黑河地工委)书记,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员、政委王肃千里迢迢从晋察冀边区带到黑河的,不仅是王肃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更见证了他为黑河地区解放事业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王 肃 资料图
投身抗日救中国
据黑河市政协文史委编印的《黑河文史资料(第六辑)》记载,王肃,原名王玉纯,1914年4月生于奉天省新民县(今辽宁省新民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春,经父亲多方奔波和兄长倾力相助,16岁的王肃进入新民县立师范初级中学校就学。九一八事变后,王肃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欺辱,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前往北平学习文化和军事,立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1934年,王肃考入九一八事变后迁至北平的东北大学法学院边疆政治系,专攻俄文。
王肃在东北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后因日寇侵占华北,他积极参与了一二·九运动等一系列抗日活动。西安事变后,东北大学成为北平学生抗日活动中心地之一,王肃奋勇投身抗日洪流。
据《不朽的丰碑》一书记载,七七事变后,王肃与几名进步青年毅然放弃学业,冲破敌人封锁,奔赴山西省加入人民军队。在五台县苏子坡村,王肃进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政治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至河北省阜平县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
1937年11月,王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王肃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二团政治处主任。此后,王肃坚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了反“扫荡”斗争,奋勇杀敌。1943年年末,王肃被组织安排到晋察冀分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学习结束后留校做教研工作,直至抗战胜利。经过在太行山的8年浴血奋战,王肃迅速成长为一名政治成熟、立场坚定、英勇善战、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人。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作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指示,王肃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要求返回东北开展革命工作。1945年9月1日,王肃等30多人随党中央派出的干部团从河北阜平出发向东北挺进。
深入边陲建新功
据《黑河简史》记载,党中央派出的干部团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于1945年10月上旬抵达沈阳。此时,党中央已从解放区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挺进至东北,并在沈阳组建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
根据党中央“先期到达的同志尽快往北走”的部署,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派王堃骋、陈大凡、王肃、许烈等19名晋察冀边区干部到黑龙江地区工作。1945年10月17日,王堃骋一行从沈阳启程,10月23日抵达北安。
1945年11月,新成立不久的黑龙江省工委派遣王肃等5名干部前往黑河地区,王肃被任命为黑河地工委书记及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兼政委。
当时的黑河地区,敌伪势力庞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王肃的战友很担心:“你只带这几个人去黑河,可就成‘光杆司令’了。”王肃坚定地说:“一不要担心,二不要怕,因为我们战斗在人民群众中间,永远成不了‘光杆司令’。”还有人担心当地条件极为艰苦,但王肃说:“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我们就能适应。”
据《黑河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王肃等人初到黑河地区,面临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局面:当地群众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不了解、不认识,犹豫观望;日伪时期的匪警宪特、土豪劣绅等组织反动武装,兴风作浪,滋扰百姓;国民党反动分子乘机窜回黑河,发展武装势力,抵制共产党建立政权……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险恶严峻的环境,王肃深知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在《论解放区战场》等书籍的指导下,他以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投身于黑河地方的解放事业。
当时的黑河早已是冰天雪地,王肃等人穿着单薄的衣服,顶着寒风,踏雪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戳穿敌人的各种阴谋。王肃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在公开场合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并把粮食发给困难群众。当地群众深刻感受到共产党是真心为他们谋幸福,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共产党英勇抗日,作战勇敢,为民办事。”
街头巷尾到处是有利于我党的言论。王肃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发动群众,以扩大武装、建立政权、肃清土匪为目标,于1945年11月19日在黑河镇大兴街一幢楼房挂出了“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部”的牌子,开始组建人民军队。
黑河地区人民自治军司令部成立后,王肃不顾工作劳累和身体病痛,亲自率领干部进行招兵工作。到1946年1月,仅40多天的时间里,部队就发展到400人左右,黑河地区人民武装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与此同时,王肃还领导干部和群众接管了所谓的“黑河临时治安维持会”,并成立了涵盖7个县的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黑河地区拥有了人民民主政权。
血洒黑土沃龙江
经过艰辛努力,刚刚建立的人民武装和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基本掌控了黑河地区的政治、社会局面。然而,盘踞在当地的反动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黑河地区土匪众多,匪患猖獗。他们到处杀害我党干部,抢掠百姓财物,攻击新生人民政权。
为彻底清除匪患,1946年2月,黑龙江省军区派剿匪部队进驻孙吴。同年5月,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北路剿匪总指挥王钧率部到达黑河,拉开了黑河地区大规模剿匪斗争的序幕。
1946年6月,王肃前往北安参加黑龙江省工委会议。会议结束后,因黑河地区局势紧张,同时也为尽快将省工委会议精神传达下去,王肃立即与省工委派往黑河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刘光烈夫妇一道,乘坐运货的卡车返回黑河。
据《黑河红色基因传承》一书记载,1946年6月,王肃等人途经孙吴时,正赶上省军区派来的剿匪部队开饭。部队首长招呼他们一起吃饭,王肃怕饭不够吃,就以开会为名把自己带的人拉到一边,等部队吃完饭后,用剩下的菜汤煮了一点面条,吃完便匆匆赶路。谁料,这顿饭竟成了王肃人生的最后一顿饭。
继续赶路期间,王肃等人遭遇土匪袭击,形势险峻。省工委得知此情况后,命令驻孙吴剿匪三旅派一个排护送王肃一行返回黑河。
但王肃担心孙吴方面的安全,当车队行至西岗子时,便命令护送的部队先行返回孙吴,随后率队继续向黑河进发。当车队行至离黑河20公里处时,突遭土匪攻击,刘光烈夫妇等人相继壮烈牺牲。王肃率警卫班英勇战斗,激战中身负重伤,后撤到一间民房继续还击。
土匪知道屋里有个“大官”,多次喊话劝王肃投降,得到的回答却是一颗颗呼啸的子弹。土匪便放火烧房,王肃被浓烟呛得咳嗽流泪,一边还击,一边紧急焚烧文件。子弹打光了,文件也销毁了,王肃冲出屋子与敌人拼死一战,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之中。
王肃牺牲时,身上的军装被烧烂了。在他的遗物中,除了一件旧军装和一条衬裤,再没有别的衣服。战友们不忍心让他穿着血衣入殓,只好用弹药染黄面袋子,给他现做了一套军装。虽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看着生死与共的同志以这样一身装束入土,在场的人无不失声痛哭。
这身装束,是共产党人王肃留在黑河这片热土上的永恒形象。
王肃牺牲后,黑河地区的党政军民同仇敌忾,化悲痛为力量,在省工委、地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于1947年3月基本肃清黑河境内匪患。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王肃烈士,黑河将多个地标以王肃命名,如王肃电影院、王肃大街、王肃公园、王肃大桥等。王肃化为黑河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而他留下的这本《论解放区战场》,也成为其如磐初心和忘我工作的最好见证。☜
(作者王天军系黑河博物馆副馆长)
(来源:《党的生活》)
本文来自【党的生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4月25日是我国的什么日(一本小册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