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必须给老板答复,不然项目就黄了!
”
手机在桌上震得人心慌,手指悬在发送键上,像悬着一把刀。
这时候,真该先喘口气——哈佛刚发的一篇论文说,只要拖90分钟再按发送,判断准确率能涨四成。
别急,不是让你摆烂。
是让你给脑子一条活路。
剑桥那帮神经科学家今年做了个实验:
把人塞进核磁机里,先让他们看“明天裁员名单”这种字眼,前额叶直接掉线40%。
可只要让他们闭眼数15次呼吸,掉线的区域又蹭蹭回血到92%。
说人话:慌的时候,大脑跟手机低电量一样,先别硬刚,插上“冷静”这口电再说。
谷歌去年也干了件“反效率”的事:
重大决策必须空24小时。
结果返工率降了37%,员工反而更开心。
老板们发现,原来“拖一拖”不是成本,是保险。
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
前同事阿黎,去年被客户半夜追方案,她憋到第二天中午才回邮件。
多出的12小时里,她洗了个头、吃了碗面、顺手把报价里一个致命小数点改对了。
客户后来夸她“专业冷静”,其实她只是先去睡了。
所以,下次再遇到“天要塌”的瞬间,可以试这三步:
1 站起来倒杯水,喝三口,告诉自己“先活过这15分钟”。
2 把要做的事写在纸上,手机关静音,放抽屉,设个90分钟后的闹钟。
3 闹钟响之前,不准碰手机。
散步、洗碗、撸猫都行,让大脑自己回血。
真没那么多“错过就完蛋”。
去年我错过最后一班高铁,改签慢车,结果邻座大哥递给我一张名片,现在成了合伙人。
有时候,慢就是给运气留门缝。
你现在最想按发送的那条消息是什么?
先放一放,90分钟后再说。
要是那时候还想发,再来评论区聊聊,看看省了几次后悔。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手机调静音闹钟还响吗(一定要记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