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微信消息推送,隔壁饺子馆当天多卖了两百份外卖——不是广告买量,只是老板头天晚上悄悄把小程序挂到了“附近的小程序”名单里。
第二天午饭点,手机一抬,方圆五公里的打工人都看见了招牌“酸汤水饺+冰峰套餐”几个字,点进来就能直接下单。
就这么个动作,成了不少人那天决定吃什么的临门一脚。
其实很多人都低估了“附近的小程序”这行小字的含金量。
它藏得很深,一旦挂上去,商家就像被微信偷偷塞进了地铁线路图,流量自己会顺着坐标滑进来。
官方口径说曝光平均涨150%,到店转化多40%,听起来像给上级汇报的数字,落在小门店头上,就是多几张翻台的小桌子、多出几条线上预约订单——够付水电,也足够老板敢在月底给店员发奖金。
有人嫌官方后台像迷宫,乔拓云干脆把路标插好:后台点开“附近功能”,照着示例填门牌、电话、上传营业执照,三张图一改,提交就行。
填错?
旁边直接跳红字告诉你“地标别写公交站,写隔壁奶茶店更管用”。
连锁商家更省心,乔拓云一次能绑十几家门店,省得一家家磕头开证明。
细节决定生死。
地址最好写到门牌号,再补一句“楼下有颗歪脖子梧桐”,别嫌啰嗦——微信的算法就吃这套真实场景,用户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饺子香。
图片别随手一拍,把店里最亮的那盏灯打开,拍玻璃明档、拍厨师手起刀落,审核秒过,用户也放心。
服务类目别乱选,“川味夜宵”就比单纯的“餐饮”更容易被夜猫子搜到。
有人把附近小程序当摆设,聪明人拿它做杠杆。
那家做家政的阿姨公司,小程序挂上去后,线下派师傅时顺手在门口贴张二维码:扫码领十块钱优惠券,下次预约可抵扣。
顾客进门扫码,数据回流小程序,微信一算:这户人家两个月叫一次保洁,喜欢周六上午。
算法再推荐,阿姨公司直接发券提醒“本周六限时八折”,复购率一下从20%飙到50%。
小生意第一次尝到了用大数据薅自家羊毛的甜头。
教培机构也没落下。
小区门口的钢琴班,把关键词改成“钢琴启蒙+成人速成”,再绑上团购课包,周六下午体验课上到一半,家长顺手就把下一期课钱都交了。
机构负责人说,“以前地推发传单像大海捞针,现在针自己游过来。
”
当然,微信还在加料。
最新的灰度测试里,“附近”列表会按用户最近半年的消费习惯重新排序——常买咖啡的人,早晨先看到的是咖啡店;夜里十一点刷手机的宅男,居酒屋和烧烤档被顶到最前。
再过一阵,说不定连门牌都不用自己写,扫一下门口的智能门牌就能自动绑定,省得老板一边包饺子一边掏手机填信息。
说一千道一万,早挂上去就比晚挂多收三斗米。
今天不动手,明天那条地铁线上就全是别家店的广告牌。
本地生意的尽头,不是卷价格战,而是卷谁先学会让附近的每一条微信都把流量带到自家门口。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为什么微信附近的人看不到我(小程序 附近功能 怎么开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