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如何发假红包文字,让人以为发红包了。(紧急提醒新型诈骗来了)

微信如何发假红包文字,让人以为发红包了。(紧急提醒新型诈骗来了)

隽听双 2025-09-24 文化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紧急提醒!新型诈骗来了,赶紧把微信里的这个功能打开!

最近我亲眼见证了一种叫“勒索红包”的微信诈骗在疯狂扩散——有人被硬拽进某个微信群后怎么也退不出去,一点“退群”微信就崩溃闪退,唯一的脱身办法居然是给群主发红包!更可怕的是,诈骗手段已经用上了AI换脸、语音克隆这种高科技,甚至能伪造“公安局系统”瞬间掏空你的银行卡。最让我后怕的是,很多受害者完全没意识到,微信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置,竟成了骗子窥探隐私、实施诈骗的帮凶!

一、这些新型诈骗套路,连我都差点中招

现在骗子已经不满足于老套路了。他们能通过AI换脸和语音克隆技术,伪装成你的亲友跟你视频通话。比如我听说过一位张先生,差点被“儿子”的求助视频骗走巨额手术费——画面里“儿子”满脸是血躺在病床上,声音也一模一样,要不是他及时打电话给儿子本人核实,钱就飞了。还有那种“勒索红包群”,你一旦被诱骗进群,退群键就成了摆设,手机疯狂闪退,只有发红包才能解脱,否则骚扰信息会像洪水一样淹没你。更狡猾的是假公安APP:界面和公安局官网一模一样,诱导你输入银行卡、身份证,点个“确认”的功夫,账户就被洗劫一空。甚至有些骗子盗取微信号后,翻出你曾经发过的“是我”这种语音,冒充你去骗好友借钱……这些手段环环相扣,稍不留神就会掉进陷阱。

二、千万小心!这个“隐蔽功能”正在泄露你的隐私

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微信转账时突然弹出“请核实对方身份”的警告。有些人嫌烦,干脆把“诈骗风险提醒”给关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举动! 这个功能其实是微信内置的最后一道资金防线,一旦关闭,系统就无法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比如深度诈骗中受害者被“洗脑”时,微信的15分钟“转账冷静期” 能强行暂停交易,给你清醒的机会。可如果关了提醒,这个救命机制就失效了!

关闭路径藏在:微信→我→设置→通用→辅助功能→微信支付→诈骗风险提醒。但官方反复强调:绝对不建议关闭! 如果你已经手快关掉了,请立刻回去重新打开——骗子就等着你关掉它呢!

三、守住钱包,我坚持的防骗法则

经过多次反诈科普,我总结出几条铁律,亲测有效:

1. 加固隐私设置是第一道门锁在微信的【朋友权限】里,务必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这个默认开启的功能会暴露你的家庭合影、定位、消费习惯,骗子借此克隆你的社交关系网实施精准诈骗。还有个小技巧:给好友添加备注(比如“堂姐-李琳”),这样遇到高仿号一眼就能识破。

2. 转账前必做两件事一是开启“延迟到账”:在微信支付设置里选“2小时”或“24小时到账”,万一被骗还能在到账前报警撤回。二是多重验证身份:凡是涉及转账,必须打电话或开视频确认!骗子能伪造文字消息,但实时通话中AI换脸常有破绽(比如表情僵硬、语音不同步)。

3. 对四类链接直接拉黑“测运势”链接、不明二维码、短信里的短链接、山寨购物平台页面——一点即中木马病毒! 骗子能通过这些程序实时监控手机,盗取验证码。尤其要提醒长辈:任何自称“客服”“公安”索要验证码的都是骗子!

4. 反诈工具是终极护盾公安部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APP能识别诈骗电话、拦截风险转账,并推送最新骗局预警。安装后开启权限,让它默默守护你的资金安全。

诈骗手段再新,本质都是利用“贪念、轻信、急躁”的人性弱点。我深刻体会到:保护隐私就是防骗的第一步——关闭朋友圈陌生人可见、不随意扫码、定期清理第三方授权,这些习惯看似琐碎,实则是堵住信息泄露的缺口。转发给家人群时,特别叮嘱父母:微信的转账风险提示再烦也别关,遇到“紧急情况”先深呼吸10秒,打个电话核实。记住反诈三字诀: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骗子手段再高明,也敌不过一颗清醒的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微信如何发假红包文字,让人以为发红包了。(紧急提醒新型诈骗来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