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什么歌(长期精力旺盛的人)

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什么歌(长期精力旺盛的人)

费莫听枫 2025-09-30 热文 1 次浏览 0个评论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现在还有热爱并一直喜欢做的事情吗?”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老朋友聊起学生时代,都不约而同地感到:

那时候虽然穷,却因为心中有热爱,整个人都是发着光的。

曾经的我,可以为了一座远方的雪山,省吃俭用攒下兼职的钱,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跳上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只为亲眼见证雪山的壮丽时刻。

一位朋友是悬疑小说发烧友,他能为了一本小说的情节设定,在群里和别人热血沸腾地讨论整个通宵。

还有一位朋友,为了记录脑海中突如其来的灵感,写下一本又一本只有我们几个朋友捧场的小说,却依旧乐此不疲。

但如今,那些曾经让我们双眼发亮的事物,似乎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我再不需要攒钱去旅行,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奔赴山海的那种期待和心动。

原本喜欢烧脑推理的朋友已经很少讨论那些情节,表示“懒得动脑了”。

热爱写小说的朋友,现在早就没了天马行空的灵感,就算有也只是在脑海里过了一下,却再也没有将它表达出来的想法。

不知不觉间,我们好像弄丢了曾经的热爱,成为了自己口中“无聊的大人”。

心理学中,将这种丧失热爱的过程叫做“持续性兴趣丧失”。

它不仅仅是不再喜欢某件事,而是我们对生活本身,都失去了一份雀跃的心情,也失去了原本炙热的生命力。

今天,壹心理就想和你聊聊:为什么人要靠疯狂爱上什么来维持生命力?我们又该如何找回热爱?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死亡诗社》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热爱了?

心理学家Deci认为,真正的热爱,源于一种强大的“内在动机”。

它是一种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自发行动,并能从行动中获得满足感的心理状态。

这份满足感能够驱使着我们持续地、自愿地投入到活动中。

可现在,越来越多人丧失了这份内在动机。

TA们既找不回年少时的热爱,也不知道现在喜欢什么,因而感到强烈的空虚,觉得生活没意思。

从心理学上来看,主要有以下3个成因:

1、长期被剥夺“热爱”,形成习得性无助。

一提起热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喜欢什么”,而是“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往往是“有用”,而不是“热爱”。

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地探索过自己喜欢什么,一直在被父母、学校或其他权威人士安排着去“喜欢”某项爱好或技能。

比如,被父母逼着学跳舞、钢琴;被学校逼着学奥数、参加英语竞赛等。

一旦反抗,TA可能就会被指责或批评,甚至是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当一个人在面对一系列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会逐渐学会放弃尝试,形成习得性无助。

它是一种被动又无力的感受,会极大地消耗我们行动的积极性。

我有一个朋友M。

父母对她的家教非常严格,除了学习外,普通的爱好,比如看小说、玩游戏都会被看作“玩物丧志”。

高中时,她迷上了画画,画得相当之好,已经是能够对外接稿的程度。

信心大增的她偷偷买了画本在家里画,结果被父母和老师发现,不仅轮番教育,还撕掉了她的画本,要求她到高考前都不许画画。

然而高考结束后,她发现自己再也拿不起画笔了。

长期地被控制、被压抑,让她丧失了任何探索自己兴趣的尝试和努力,对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我的天才女友》

2、因维持热爱太难,主动选择了放弃。

热爱不一定是被我们“弄丢”的,有时是我们自愿放手。

学者Carstensen提出的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认为,人们行动的内在动机取决于两种目标:

知识获取目标:渴望获取新知识、新体验,扩展认知边界;情绪调节目标:希望通过行动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该理论认为,这两种目标贯穿人的一生。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人们越发感到时间精力有限。

而追求热爱往往是一个长期、延迟满足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不计回报。

于是,越来越多人自愿放弃需要长期拓展的目标,转向能带来即时满足的事情,比如刷短视频、看爽文,在短期内获得情绪补偿。

3、繁忙重复的生活,让人爱不起来。

学者K. Ann Renninger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兴趣四阶段模型。

他认为,对某件事的热爱发展,需要经历“触发→维持→深化→内化”四个过程。

但有两个因素,会导致热爱的发展停滞,让我们很想热爱什么,却有心无力。

第一个就是压力。

长期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沉重的生活负担,会让我们产生压力。

当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升高,会影响大脑中负责奖励和动机的区域,这个区域主要负责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恰好能为我们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多巴胺的正常分泌被干扰,我们就很难保持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第二个因素就是重复性。

就像你连着几个月吃同一道饭菜,也不会觉得好吃。

千篇一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流水线,会让大脑的奖励系统因为缺乏新鲜刺激而变得迟钝。

持续的迟钝,会对第一阶段的“兴趣触发”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兴趣的感知阈值变高,很难再被什么真正打动。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美妙人生的关键,恰恰是你能迷上点什么东西

丧失热爱最大的痛苦在于,让我们对生活感到很麻木、很空虚。

从心理学上来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绝佳方法,恰恰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全然投入的“寄情之地”。

因为这份痴迷,能令平淡的日常泛起光泽,让生命重新变得鲜活而动人。

1、热爱,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

热爱本身是一种能力,它能给我们带来种种不一样的积极感受。

其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愉悦和充实。

回想一下,你因为兴趣、喜欢而做出行动的事情是什么?

可能是游戏、旅行,也可以是工作和学业上的挑战,它们可能成功或失败,可能会让你精疲力尽。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管结果如何,你总会期待着下一次。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热爱之事时,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注意力完全被热爱的活动占据,也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他认为,这种专注的、沉浸的体验,本身就能为个体带来巨大的愉悦和充实。

而根据心理学家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热爱”能够满足我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进而激活我们的内在动机。

自主性:自主选择、全心投入;能力感:不断挑战热爱之事,获得掌控感、成就感;关联性:因共同兴趣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结。

当这些需求被满足,我们会获得更丰富的满足感,驱使着我们更自愿地投入热爱中,从而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具体而稳固的幸福。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2、热爱,是对抗虚无的“意义锚点”。

存在主义心理学指出,人都要面对“存在性空虚”,而生命的价值正在于主动寻找并创造意义。

热爱,正是我们对抗虚无最温柔也最有力的方式。

它不一定宏大,却足以成为我们在人世间的“意义锚点”。

就像《心灵奇旅》中一个厌世又孤独的灵魂“22”,她最初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无望。

而乔伊是一个热爱爵士乐的音乐老师,他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没有热爱的“火花”。

乔伊给“22”介绍了许多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结果她都不感兴趣。

直到有一天,她通过乔伊的身体体验了在地球上的普通一天——品尝披萨、感受地铁的暖风、看落叶旋转而下……

那些微小的、真实的瞬间,点燃了她想“活下去”的愿望,她想要留下来,想要期待更多普通又美好的日常。

这份愿望,就是热爱的开始。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当我们主动选择将热情投注于某件事,其实也是在回答“我是谁”。通过热爱,我们确认了自身的存在,也逐渐拼凑出完整的自我。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心灵奇旅》

3、再普通的我们,也能因为热爱闪闪发光。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其中,“自我实现”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求。

他指出,自我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过程。

而热爱,往往是普通人走向自我实现的最佳路径。

我有一个同学是文科出身,毕业后却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起初,她只是看一看天文学相关的入门书籍,后来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说,她要去报考天文学的研究生。

所有人都劝她:“天文学是纯理科的内容,文科生学不来的”“你都快30了,再去读书就更不好找工作了。”

但她真的学了下来,去了知名院校读研,现在又在知名天文局单位工作。

每次见面,她一谈起星空便眼神发亮,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笃定与光彩。

那份因热爱而生的专注与自信,极具生命感染力,也让她在人群中格外耀眼。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如何找回内心的热爱,重新点亮生活?

觉察到自己失去了热爱,并不是一件坏事。

它更像是一场自我觉醒,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重新由内而外地审视自己。

这里有3个方法,希望能够帮你找回内心的热爱。

1、找到你的热爱主线。

如果你一直在被动地培养“爱好”,从未真正探索过自己喜欢什么。

那么,你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回答这6个问题:

你做什么事是享受过程,而不是只求结果?小时候你最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是什么?别人经常夸你的是什么?你欣赏的人是谁?Ta们拥有什么共同的特质?你投入最多金钱和时间的事情是什么?你曾走出什么样的困境?

书写答案的本质,是帮助你避开来自父母、老师等外界施加给你的期待,直接和内心自我对话。

将6个问题的答案汇总,你会发现这些答案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可能是你的热爱主线。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死亡诗社》

2.学会立刻行动,从“想”到“做”。

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认为:“行动带来的启发更大,不要感受到启发才去行动。”

他认为,之所以热爱,是因为我们为它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某种责任感,并获得了良好结果的产品。

如果只是空想,是找不到热爱的。

所以,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

比如:想尝试跳舞,就去找个舞蹈室体验看看;喜欢拳击,就去上手打打看;看到别人户外徒步很心动,就找个周末加入试试……

这种从“空想”到“实现”的过程,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正向反馈,驱使着我们继续行动,以获得更多正反馈。

它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能够给个体带来自我价值的认可。

你会发现,原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这么难,自然而然地,你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去追寻热爱。

3、多做不一样的事,打破麻木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多做不一样的事的本质,是通过有意识地引入新行为、新环境和新视角,打破重复生活带来的麻木感,重新激活大脑的可塑性,创造新的积极体验。

你可以从最小的事入手,比如换一条通勤线路、换个穿着风格、重新布置办公桌或家具。

随后,你可以进一步升级,去学习一项没什么用,但你从来没学习过的技能;或者是主动去了解一个你从未了解,甚至是你原本不认同的领域。

不必强迫自己必须成功,一切都是“试一试就好”。

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扩充我们的心理能量,从而为热爱的复苏创造更大的空间。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图源/美剧《无耻之徒》

长期精力旺盛的人,都有一种“瘾”,藏也藏不住

写在最后

虽然我们总爱自嘲,说“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

但它其实从未真正消失,只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悄悄睡着了。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重新发现它、找到它,然后轻轻将它唤醒。

别担心是不是已经太晚开始。

20岁、30岁、40岁,甚至60岁,每一个当下,都是刚刚好的起点。

给自己一点耐心,去尝试、去体验、去允许自己慢慢来。

因为在你和更好的你之间,永远存在着无限可能。

愿你能重新遇见那件让你心跳加速的事。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sixer

编辑:老啊嘛、笛子

图源:《死亡诗社》《无耻之徒》《心灵奇旅》《我的解放日志》《我的天才女友》影片截图、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什么歌(长期精力旺盛的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