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是文言文中最核心的虚词之一,其用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代词、动词、助词!
一、作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1. 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
· 例句: 忽啼求之。(《伤仲永》)—— (他)忽然哭着要它(书写工具)。
· 题目:下列句中的“之”代指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A. 知识 B. 朋友 C. 老师
· 答案详解:A。“学”然后按时“习”的,是“知识”,故“之”代指前面提到的“学”的内容,即知识。
2. 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 例句: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个姑娘出嫁了,会使她的家庭和顺。
· 题目:判断“之”字的意义: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答案详解:这。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和氏璧)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作动词
表示“到……去”、“往”
· 例句: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
· 题目:下列哪个“之”是动词?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B. 辍耕之垄上 C. 公将鼓之
· 答案详解:B。A项是助词“的”,C项是音节助词,无实义。B项“之垄上”即“到田埂上去”。
---
三、作助词(用法最灵活)
1. 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
· 例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 题目:翻译句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 答案详解: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之”连接“岳阳楼”和“大观”,表示所属关系,译为“的”。
2.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 例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 题目: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B. 父母唯其疾之忧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何陋之有?
· 答案详解:C。A、B、D三项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爱莲、忧其疾、有何陋)。C项的“之”是动词“到……去”。
3.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 用法: 用于主谓之间,使一个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
· 例句: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
· 题目:解释“之”在句中的作用: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 答案详解:取消句子独立性。“王吏攻宋”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中间加“之”后,“王吏之攻宋”变成一个名词性短语,作“以”(认为)的宾语。
4. 调节音节/语气助词(无实义,不译)
· 例句: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
· 题目:下列句中的“之”有意义的是? A. 怅恨久之 B. 公将驰之 C. 填然鼓之
· 答案详解:B。A项“久之”是“很久”,C项“鼓之”是“击鼓”,“之”均为音节助词。B项“驰之”是“驱车追赶他们(齐军)”,“之”作代词。
5.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
·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 题目:请找出句中宾语并翻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 答案详解:宾语是“高庙堂”和“远江湖”。翻译为:处在高大的庙堂上(在朝为官),就为他的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上(被贬在外),就为他的君主忧虑。
---
总结与复习表格
词性 含义/功能 例句 辨识技巧
代词 他、她、它(们)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通常位于动词或介词后作宾语。
代词 这、这个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通常位于句首,修饰后面的名词。
动词 到……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后接地点名词。
助词 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名词)。
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该短语多作成分。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句式多为 “何……之有” 等疑问句。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 句式多为 “中心语+之+定语”(如千里之马)。
助词 调节音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常在不及物动词(鼓、怅)、时间词后,无实义。
希望这份详细的梳理能帮助你彻底攻克“之”字!学习时多结合例句体会语感,便能运用自如。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辍耕之垄上的之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之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