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物哲学的起源
从疑问到命题
在浩瀚的人类思想史中,新的哲学观念往往源于某个特定的时刻。对我而言,2013 年 4 月 30 日 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易物哲学》的文章(原文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83721f9c0101cb1c.html),它标志着“易物哲学”这一新兴思想的正式诞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此之前,我常常被一个古老的问题困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只是附属。唯心主义则坚持,意识才是一切的根源。这两种说法看似针锋相对,但在我看来,却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物质和意识割裂开来,强行建立“第一性—第二性”的等级。
这种二元化的逻辑,并不能解释相对论中的观察者效应,也无法解释量子力学中“观测决定状态”的现象,更不能解释我们日常生活里,颜色、声音、气味这些“经验世界”的生成过程。
因此,一个新的命题呼之欲出:物质与意识不是主次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方式。
易与物:两种传统的融合我选择用“易物”来命名这一哲学观:
“易”来自《易经》,意为变化,代表宇宙的根本法则。“物”代表具体的存在,涵盖了从原子到星辰,从植物到人类的一切客观事物。“易物哲学”由此诞生,它试图融合古老东方的变化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实证发现,从而提出一个超越唯物与唯心的新框架。
一元论的新形式易物哲学的核心观点是:
物质与意识如同阴与阳,它们不同,却又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世界的根本不是“运动”,而是更广义的“变化”。运动只是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变化同时包含了物理的转化与意识的生成。因此,世界本质上是一个“物质—意识”统一体。从2013到今天自 2013 年首篇文章发表以来,我不断在不同的场合补充、延伸这一思想:
通过科学实例说明意识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借助《易经》的逻辑结构,说明物质与意识的互动规律。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意识,以及易物哲学能否为其提供哲学基础。十余年过去,易物哲学已经逐渐从一个个人的思考,发展为一个可以对接科学、哲学与未来文明的思想框架。
结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而易物哲学则说:鸡与蛋同源,都是变化的不同形态。
这,就是易物哲学的起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83721代表是什么意思(易物哲学的起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