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不是只有健身房里那群练得满头大汗的人才需要关心的事。普通人、坐办公室的人、年纪大一点的人、甚至是看起来“瘦瘦的”人,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肌肉。
你以为变瘦是减脂,可能其实只是肌肉在悄悄流失。这个过程不像感冒那样来得明显,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肌肉流失的早期,身体常常不会发出很明显的信号。走楼梯开始觉得腿没劲,提东西没以前轻松,天气一凉就腰酸背痛,这些小毛病,其实可能是肌肉储备在偷偷下降。
特别是40岁以后,身体合成蛋白质的效率下降,每年肌肉量会以1%到2%的速度减少。如果不重视,就像银行账户一直在被扣钱,只是你没点开余额看而已。
很多人把肌肉当作“外形”问题,其实从医学角度看,它更像一个稳定身体系统的中枢器官。肌肉参与血糖调节、基础代谢、免疫功能,甚至对抗慢性炎症。
肌肉减少,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糖尿病的风险明显上升;基础代谢下降,脂肪堆积,高血压、高血脂接踵而来;甚至跌倒骨折后恢复慢、术后不易愈合,都跟肌肉储备不足有关。在临床上,我们看到的很多“老年综合征”患者,其实源头都能追到肌肉流失。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3.2%符合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其中,女性略高于男性。而在住院病人中,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25%。
这不是个小概率问题,而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公共健康挑战。你可能不觉得自己“老”,但身体会悄悄用流失的肌肉来提醒你。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够热量、不会饿着,就不会掉肌肉。现实恰恰相反。现代饮食热量过剩但蛋白质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炸鸡、奶茶、白米饭、甜点,看起来吃得很饱,其实蛋白质含量低得可怜。
身体在合成新肌肉时,需要的是足量的优质蛋白质,尤其是含有丰富亮氨酸的蛋白质,它就像发动机里的点火器,没有它,蛋白质再多也“点不着火”。
关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个数据值得记住:健康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建议摄入1.2克蛋白质。换句话说,一个60公斤重的人,每天需要72克蛋白质。
而现实中,大多数人连60克都吃不到。更麻烦的是,很多人一日三餐中的蛋白质分布非常不均,早餐常常只有碳水没有蛋白,午餐和晚餐勉强凑点肉。
研究发现,如果蛋白质不能平均分布在三餐中,肌肉合成效率会大打折扣。蛋白质的质量也非常关键。植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不够完整,吸收率也略低。
动物蛋白中,鸡蛋、鱼、鸡胸肉、牛奶、瘦牛肉等,都属于生物价高、吸收率好的蛋白质来源。而像火腿肠、鱼丸、豆制品虽然也含蛋白质,但其中很多是“拼凑型”蛋白,缺乏必要氨基酸,不能被身体有效利用。你吃进去的,不等于吸收进去的。
很多人一听到“多吃蛋白质”,第一反应是担心肾脏负担。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但也不该被过度放大。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蛋白质与健康白皮书》指出,在没有肾病的前提下,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并不会对肾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在肌肉大量流失的老年人中,摄入不足才是更大的风险。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患者:明明体重正常,甚至偏胖,却肌肉量严重不足。医学上称为“肌少性肥胖”。这类人群往往脂肪多、肌肉少,基础代谢低,更容易疲劳、血糖控制差、运动能力下降。
从外表看不出问题,但身体机能已经开始下滑。而一旦发生骨折、感染、手术等重大应激事件,恢复能力远远不如同龄人。
更值得重视的是,肌肉不仅是力量的来源,它还在调节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显示,肌肉组织会分泌一种叫做肌源性细胞因子的物质,它能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细胞活性。
换句话说,肌肉少的人,免疫力也会打折扣。你可能不知道,有些重症感染的患者,真正的“死因”不是感染本身,而是在感染中失去了太多肌肉,导致身体失去恢复的能力。
蛋白质的摄入不仅是数量问题,还牵涉到时间点。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餐后窗口期”的概念。也就是说,身体在摄入蛋白质后有个2-3小时的“肌肉合成黄金期”。
如果你一整天只吃一顿大餐,那就相当于错过了两次机会。规律、分次、足量摄入蛋白质,远比一次性吃多更有效。
对比来看,吃够蛋白质和运动一样重要。甚至有研究发现,对于高龄人群,即便不进行剧烈运动,只要蛋白质摄入达到推荐值,肌肉量也会有所回升。而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即使每天散步1万步,肌肉也仍可能在流失。营养和运动是肌肉的“双保险”,缺一都不行。
想让蛋白质真正起作用,必须搭配一定强度的阻力训练。如果只是靠走路、做家务、散步,刺激不够,肌肉根本不“回应”。
可以尝试每周2到3次的力量训练,用弹力带、哑铃或自身体重做动作,哪怕每次15分钟,也能激活肌肉的“生长信号”。光吃不练,蛋白质也会被当热量消耗掉,一点都不浪费时间。
有些人会说自己年纪大了,吃不下太多肉。这时候可以考虑分餐加餐,在两餐之间补充一些高蛋白食物,比如一杯牛奶加个鸡蛋,或者一小块低糖酸奶配坚果。每餐争取摄入20克以上的优质蛋白,比一天塞一顿大餐更有效。蛋白质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吃得巧、吃得对。
医生常说,肌肉是你身体的“现金流”,脂肪只是“储蓄”。储蓄再多,没有现金流也无法应对突发状况。等到肌肉真的流失了,再补救就要付出更多代价。
早一点吃对蛋白质、练出一点肌肉,是对未来健康最划算的投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第5期肌少症筛查与诊断标准研究
2.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2年第30卷第3期蛋白质摄入与肌肉健康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12期肌少症与慢性病关系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为什么练健身要喝蛋白质粉(为了留住肌肉对抗肌肉流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